白起赐剑之谜:功高震主?史书记载另有真相
白起,秦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将星,他的名字与辉煌的军事成就紧密相连。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便是以雷霆万钧之力,大规模地削弱了六国的军事实力。据梁启超先生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夺去了超过两百万人生命,而其中超过百万的士兵,最终倒在了白起的刀剑之下。
然而,白起的命运却因其功高震主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赐死并非源于功高震主,实则另有深因,主要可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白起的固执与冒进。 在长平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白起曾力主乘胜追击,继续攻打邯郸。然而,秦昭襄王却选择了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当秦国要求接收城池时,赵国却出尔反尔,不愿履行承诺,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秦国。
《战国策·中山策》中记载:“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昭襄王遂派王陵率军伐赵。面对此情,白起力劝秦王不应此时进攻赵国。秦王质问白起:“昔日国库空虚,你主张攻赵,今何故不?”白起答道:“长平之战后,赵国未作准备,如今已与燕、魏结盟,与齐、楚为友,此时攻赵,恐非良策。”但秦王不听,派遣王陵率军,结果如白起所料,大败而归。
秦昭襄王欲再派白起出征,白起以病为由拒绝。秦王派范雎探望并劝说,白起虽列举种种理由,但终不愿领兵。范雎将白起的话转告秦王,秦王遂问:“若无白起,我能灭赵乎?”白起自杀前,曾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最后,他承认:“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二、范雎的陷害。 范雎在白起被杀的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但主因仍是白起违抗君命。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继续进军,但韩、赵两国派遣苏代重金收买范雎,试图离间白起与范雎的关系。范雎担心白起功高震主,遂建议秦王罢兵。秦王听信范雎,同意退兵,白起因此与范雎结怨。
白起在军事上的提议被否决,自然心生不快。范雎在向秦王汇报时,不免有所夸大其词。当秦王与范雎商议白起事件时,范雎认为白起“怏怏不服,有馀言”,意即白起不满且有怨言。因此,范雎很可能建议秦王杀掉白起,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白起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在政治智慧上,他显然有所欠缺。在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臣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白起虽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超越君权,为所欲为。最终,白起因违抗君命而招致杀身之祸,这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他个人命运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