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自刎真相?史书记载另有隐情
在秦国的历史长河中,白起无疑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杰出将领。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莫过于对六国生力的毁灭性打击。根据梁启超的研究,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因战火而丧命的军队人数高达两百余万,其中超过百万的将士命丧白起之手。
然而,白起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的赐死并非源于功高震主,而是由两个主要因素所导致:
一、白起的固执与冒进。 在长平之战胜利的余波中,白起曾建议趁胜追击,直捣邯郸。然而,秦昭襄王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当秦国要求接收城池时,赵国却反悔了,此举激怒了秦国。
《战国策 卷33 中山》中记载:“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昭襄王遂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伐赵。
白起闻讯后,竭力劝阻,秦王却问:“先前国库空虚时,你主张攻打赵国,为何如今却不以为然?”白起回答:“长平之战后立即攻赵,赵国尚未做好准备,如今攻赵,赵国已有所准备,并与燕、魏结盟,与齐、楚结伴,此时不宜进攻。”
秦王不顾白起的劝阻,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军出征。王陵的军队如白起所预料,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秦昭襄王随后欲派白起出战,但白起以病为由拒绝。秦王派遣范雎探望白起,并试图说服他领兵出战。白起列举了种种理由,最终归结为一点:此时进攻赵国无利可图,且自己身患重病,无法出战。
范雎未能说服白起,只得将白起的话转告秦王。秦王感慨:“若无白起,我岂能灭赵?”言下之意,似乎没有白起,秦国便无法征服赵国。
白起听说此言,表示:“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秦王闻言大怒,亲自前往探望白起,强迫他领兵出征。秦王对白起说:“你虽病,也应勉力而为,为我出征。若有功,我定当重赏于你。若你不从,我将怨恨于你。”
秦王的话语已经足够明确,但白起依然坚持己见,继续为自己的不出战理由进行辩解。他宁愿承受重罚,也不愿成为蒙羞军队的统帅,希望秦王明察。
白起的不从令,成为了他被杀的直接原因。从整个事件来看,白起始终在为自己不出战的理由进行辩解,即便秦王亲自上门,他也毫不退让。
在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臣子理应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白起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将领,但他仍只是臣子,他可以提供谋略,但不能违抗君命。
秦王亲自前来,白起依然不为所动,这进一步激怒了秦王。白起虽然军事才能卓著,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无法容忍臣子的违抗。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最终派遣使者赐剑白起,令其自裁。白起引剑自刎,临终前长叹:“我对上天有何罪,竟遭此下场?”良久,他又说:“我本应死,长平之战,我欺骗赵国数十万降卒,将其全部活埋,此罪已足够。”
白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被杀。他并非因长平之战杀降而亡,而是因违抗君命而丧命。白起军事才能虽高,但在政治上却是一片空白。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君主,都不会容忍臣子违抗自己的命令。
这,才是白起被杀的真正原因。
二、范雎的陷害。 在白起被杀的事件中,范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白起违抗君命是主因,但范雎的陷害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继续进攻邯郸,但韩国和赵国派苏代重金收买范雎,试图离间范雎与白起的关系。范雎担忧白起灭亡赵国后,军功更盛,于是以秦军疲惫、需休养生息为由,劝说秦王罢兵。
当时赵国愿意割让六座城池,以换取秦国退兵,秦王认为有利可图,便同意了。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结下梁子。
范雎知道白起对自己有意见,而白起也对他有所不满。当秦王派范雎劝说白起时,范雎在向秦王汇报时,难免添油加醋。
范雎作为秦国丞相,在秦王与范雎商议白起事件时,认为白起“怏怏不服,有馀言”,即白起心怀不满,言语多有怨言。
范雎很可能建议秦王杀白起,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