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时间轴 >

梁漱溟邀毛主席:十人聚首 共话国是

时间:

百家论史之梁漱溟延安之行记实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1946年的春日,历史的长河中又掀起了波澜。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民盟的杰出领导人梁漱溟,肩负着时代的重托,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途。

这不只是梁漱溟第二次踏入这片热土,上一次的延安之行,是在1938年的春天。那时,他与毛主席畅谈了一夜,解开了心中对抗战前景的疑惑,更对毛主席的卓越智慧深表敬意。

岁月如梭,当梁漱溟在1946年再次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困惑时,他选择了重返延安,向毛主席请教。这次,他对自己的延安之行抱以极高的期待,他特地向毛主席请求,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中共领导人进行深入交流。

于是,毛主席应允了他的请求,召集了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等当时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一同与梁漱溟进行了会谈。此举可见,毛主席对梁漱溟的到来极为重视,因为梁漱溟不仅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更是当时众多民主人士心中对国共纷争前景的焦虑的代言人。毛主席希望通过这次会谈,向外界传达共产党的坚定主张。

那么,梁漱溟此行的困惑究竟是什么?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说,自己年轻时曾对西方欧美式的政治制度充满向往,但经过数十年的观察与实践,他发现这种制度并不适合中国。中国的封建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民众难以接受西方式的政治制度,高层领导人对此也了解甚少。他看到了国民党统治二十多年的弊端,看到了民族富强的遥不可及,看到了希望的渺茫。

梁漱溟认为,当前中国最迫切的任务不是选择政治制度,而是发展经济,推动工业和农业的进步,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然而,如何领导民众发展经济,他却没有答案。他走访了很多人,却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于是,他来到了延安,希望听听共产党人的见解。

然而,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毛主席在听完他的陈述后,并未发表任何意见。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人也缄默不语,只有任弼时轻笑一声:“梁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得等到蒋介石去世,国民党垮台,才能着手经济建设吗?但现在蒋介石健在,国民党也不会轻易倒台,这问题可就难了。”

梁漱溟听后,只是淡然一笑,没有作答。

毛主席为何没有回应梁漱溟的问题?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早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会议上,毛主席就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在抗战结束后建立联合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但蒋介石却并未真正接受这一提议。

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虽然签署了和平协议,但这只是他在压力下做出的权宜之计。他实际上并未打算与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而是积极备战,准备发动内战。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唯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迎击国民党的进攻,最终打败国民党,建立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梁漱溟作为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本应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但他却仍然天真地幻想国民党政府能自我革新,或者说,他并不相信共产党能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因此才会产生那些困惑。

正如任弼时反问的那样:“是不是要等到蒋介石死了,国民党垮台了,才能进行经济建设?”这也代表了当时许多人的观点,认为国民党的实力过于强大,蒋介石甚至声称要在六个月内平定天下,因此,很多人都不看好共产党。

在这种情况下,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唯有用行动来证明一切。因此,毛主席没有对梁漱溟的问题进行解释,而是选择了以实际行动来回应。

多年后,梁漱溟感慨万分地说:“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我离开重庆不久,蒋介石就撕毁协议,全面打响了内战;更想不到,在短短的三年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我梦寐以求而不知如何实现的梦想。”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梁漱溟,问他:“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梁漱溟沉思片刻,然后回答:“我觉得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是毛泽东。毛泽东实在是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创造了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个百分之百的事实。”

(参考资料:《梁漱溟传》《回看毛泽东》《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