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杀关羽,人质能否避战?
为何孙权执意要除掉关羽,并将他拘禁为人质?这一举措是否会阻止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剖析孙权为何必欲除掉关羽?
其根本原因,在于孙权意图向曹操献上投名状。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操处请降,曹操回应使者,两国修好,并郑重地发誓要结为姻亲。
这一记载往往被忽视。自赤壁之战以来,孙权与曹操一直是势不两立的对手,双方多次交战。孙权为何要向曹操请降,甚至与之结亲?
孙权的真正意图,是对荆州下手。他不愿同时与两线作战,若要攻击刘备,就必须与曹操关系缓和。
《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要求刘备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借了南郡,孙权要求归还三个郡,看似双方协议明确,但刘备却以凉州为借口拖延时间。
孙权认为刘备有意拖延,于是设置了南三郡的长吏,准备接管三郡。然而,关羽将他们全部驱逐。孙权大怒,派遣吕蒙等率军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并派鲁肃率军驻守巴丘抵御关羽。
刘备得知此事后,从益州带兵五万至荆州,与孙权对峙。此时,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听闻后,立即与孙权议和,并作出让步,将长沙、桂阳两郡归还孙权。
孙权虽认为自己在此次交涉中吃了亏,但刘备的让步使他表面上未表示反对,实则内心不满。这就是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源于南郡的争议。
孙权见无法从刘备手中正当要回三郡,便开始策划私下抢夺。
湘水划界是在公元215年,孙权暗中与曹操和好是在公元217年,孙权偷袭荆州是在公元219年,时间线清晰连贯。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救援。雨季汉水暴涨,关羽率水军俘虏于禁及部下步骑兵三万余人,送往江陵城关押。
孙权内心忌惮关羽,又想将关羽的功劳据为己有,便写信给曹操,请求攻打关羽以证明自己。孙权攻打关羽的真正目的是抢夺荆州,他意图将刘备仅剩的三个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夺为己有。
曹操心知肚明,为消耗孙权与关羽,将孙权勾结自己的密信用箭射进曹仁和关羽的营地,导致关羽犹豫不决,最终被徐晃击败。
关羽南逃过程中,吕蒙诱降了士仁和糜芳,夺取了江陵城和公安城,控制了南郡。关羽士兵因家属在江陵城,纷纷投靠吕蒙,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马忠俘虏并斩杀。
孙权杀关羽,是在偷袭荆州之前就定下的决策,非临时起意,亦非犹豫不决。
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孙权深知抢夺荆州会招致刘备报复,故必须与曹操和好。孙权不能两线作战,若想得到曹操信任,就必须除掉与刘备情同手足的关羽。
孙权杀关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蜀汉唯一的名将就是关羽。若关羽被杀,蜀汉便无名将,其他将领到来,孙权也不惧。
那么,若孙权不杀关羽,而将其拘禁为人质,能否避免夷陵之战呢?
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孙权是否杀关羽,刘备都会发动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极少受这种人质事件的影响。
《三国志·夏侯惇传》中记载,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曾被吕布手下俘虏为人质,但夏侯惇的部将韩浩不顾夏侯惇的安全,攻击劫持者,将其全部消灭。曹操得知后,对韩浩说:“你的做法可以成为万世之法。”于是发布法令:今后如有支持人质的,连同人质一同消灭,不要顾及人质安全。
曹操与夏侯惇关系密切,但曹操为了政治正确,可以放弃夏侯惇的性命,并立法应对劫持人质事件。
刘备同样如此,尽管他以仁义著称,与关羽关系密切,但在政治上,刘备也能翻脸不认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夺回荆州,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规划中要求夺取的土地,没有荆州,北伐就缺少支柱,无法成功。
即使孙权以关羽的性命威胁刘备,刘备也不可能屈服。刘备的表现将与他的老祖宗刘邦相似,毫不在意,依然会发动战争。人质威胁事件无法动摇政治家的利益,无论孙权是否杀关羽,刘备都会发动战争以夺回荆州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