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世界历史 >

刘秀起兵:宗室鼎力支持之谜刘备起兵:宗室缺席的尴尬原因

时间:

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跨越了五千余载,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变迁到封建社会的朝代更迭,无不呈现出一种由盛转衰的鲜明轨迹。这一现象,自古以来便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政权的兴衰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执政才能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秦朝之后的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殊阶段。民间流传的童谣“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正是对汉朝先后两代的生动写照。西汉政权由汉高祖刘邦创建,后因王莽篡位而覆灭,最终在光武帝刘秀的领导下实现中兴,使得汉朝政权再次走向强盛。在刘氏宗族的支持下,东汉政权得以延续。

然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皇室后裔刘备,与当年的光武帝刘秀一样,怀揣着复兴汉室的梦想。尽管他早期起兵,却并未获得同族之间的支持,甚至多次爆发战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截然不同的起兵背景

刘秀和刘备虽然面临的现状类似,但所处的环境却大相径庭。与刘备相比,刘秀的起兵具有明显的投机性。据《后汉书》记载,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与皇族的关系更为亲近,堪称皇族的直系亲属。而刘备的血缘关系则相对疏远。

尽管这一因素也是影响刘氏宗族响应与支持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其作用并不大。真正决定能否获得支持的,是社会的大背景。从刘秀的遭遇来看,西汉传到他这一代已经非常衰落,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县令,连爵位也未获得。在刘秀九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他是在叔叔的抚养下长大的。也就是说,刘秀的出身并不高,甚至曾贩卖过粮食。史书上称光武帝刘秀是“长于民间,兴于匹庶”,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底层人群,还能抓住时机,在农民起义兴起时投身战争。

从这一层面来看,东汉末年的刘备似乎与刘秀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最重要的是,刘秀所领导反抗的乃是“王莽新政权”的暴政。公元22年冬天,刘秀和他的兄长在湖北一带起兵。当时王莽势力强大,在南阳、荆州等地区都有重兵分布。当时的起义军已经很多,但并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大多由农民组成。一方面缺乏军事训练来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作为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政治目标,所以就像是一盘散沙,虽然名号为起义,但随时都有被打压和消灭的可能。

面对这种情况,刘秀“复高祖之业,重建刘家之王朝”似乎成了最正确的理论,也成为后来获得支持的根本。在当时王莽统治的社会环境之下,“恢复汉室”不仅仅是最正确的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压政策下广大人民的意愿。

因为西汉晚期的统治虽然并不清明,但王莽篡汉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改革,将整个刘氏宗族推向了绝境,底层百姓甚至难以生存。早年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对于刘氏宗族来说依然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所以完全将王莽政权推到了对立面。

无论是广大的刘氏旁支贵族,还是底层的百姓与军队,都认为“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痛苦新室,思汉久矣”。在这种天怒人怨的状态下,刘秀作为汉高祖的直系亲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所有优势,形成了一种“海内溃乱,人怀汉德”的现象。

简单来说,刘秀所处的社会环境,让自己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不仅获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甚至连宗族和军队都渴望有一人出现来推翻王莽的新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刘秀自然可以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从自我倾向上看,作为刘氏贵族,自然是皇权主义者。

在王莽政权的保证之下,他们更会借助前朝的皇帝旗号,来进行恢复汉室的斗争。因此,起兵支持刘秀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一点在当时是一个积极、并且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口号。但刘备则不同,他起兵的社会大背景是东汉的没落。

言下之意,刘备所面临的背景,并非有人篡权,也不是边疆地区爆发的战争,而是政权本身的没落。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朝廷混乱不堪,皇帝更换频繁,百姓民不聊生,加之天灾连绵不断,底层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

至于当时的刘氏宗族,有兵权和财力的诸侯王早已占据一方城池,如益州地区的刘焉、荆州地区的刘表,他们原本都是汉室宗亲,在朝廷统治分崩离析之际,割据一方。在农民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没有军队出兵平定叛乱,只能选择将军权下放至地方。

“允许各州郡募兵守卫”,仅这一条命令,就确定了以刘表为代表的各路诸侯占据城池的合理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才是首要任务。而刘备以“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号在这种情况下起兵是不奏效的,也无法获得刘氏宗族的支持。

结合当时朝廷颁布的圣旨来分析,刘备起兵,也算是“自我募兵守卫”的行为。当时所有的刘氏宗族都有类似的举动,起兵的也不只是刘备一个。无论是谁,都没有理由去单独支持刘备。退一步讲,双方联合也是一种方式。

但当时的刘备势单力薄,既没有兵马,也没有占据地盘,除了那一腔热血和仁义的品质值得称道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能力。因此,更加不可能获得宗族的支持。况且当时引发天下大乱的是东汉朝堂的衰落,人人都知道这个政权要垮台。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起兵兴汉的行为无异于倒行逆施,所以根本没办法获得支持。

家族与声望的差距

另外,从血脉的纯正程度上来看,即使刘备和刘秀处于同一个时代,面对同样的社会背景,最终刘氏宗族的支持者也只会是刘秀。他的父亲虽然早逝,但也留下了一定的家产。从祖宗根系上讲,刘秀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而刘备则不同,他虽然是大汉贵族,但从血脉上论,只是一个诸侯王的后代。更重要的是,根据刘备自己的叙述,他祖上本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于未能按时缴纳赋税,被削去了爵位。而且在汉献帝查阅族谱时发现刘备的祖先“刘弘”不仕。

失去爵位对于东海而言,基本代表着丧失贵族的身份,而“不仕”的做法意味着对朝廷处理的肯定。也就是说,刘备的祖先只是曾经是诸侯王的后代,若按照宗法制的血脉亲属关系来排布,刘备只能算是皇族的远亲。

况且在当时分封制的大环境下,一个诸侯王的子孙后代,无论资质优越与否,是否嫡长,亲生还是私生,都可以获得册封和爵位。在这种并不严谨的状态下,刘备并没有什么领导的可能性,任意一个刘氏宗族都比刘备有话语权,所以也不可能获得支持。

况且他的家庭背景十分贫寒,用他自己的话说,“年已二十有八,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就表明,刘备已经具备了所有不利因素,况且东汉政权还没有灭亡,就更加没有起兵的理由和条件。

刘备的孤掌难鸣

此外,刘秀当年并非一个人起兵,他是跟随哥哥的脚步,利用父亲留下的家产,带着整个南阳的刘氏宗族一同起兵。在最早的近一万军队中,大多数都是汉朝宗亲。简单来说,就是刘秀带着自己的一群亲戚起兵夺回政权。

这样的班底也是刘秀能获得其他刘氏宗族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独木难成林,独来独往或分散的刘氏宗族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根本难以生存。与其自生自灭,不如寻求一个刘秀这样宗族成群的起兵集体。

反观刘备,从出现开始就是一个人,即使后来结识了张飞、关羽等支持者,但具有贵族身份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并且长年处于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如果宗族选择支持刘备,根本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前途交给一个落魄的汉朝旁系贵族。

而刘备自己也十分清楚这一点,他并不奢求多少军队的支持。前期也总是依附于其他比较强大的势力,如刘表、刘璋、袁绍等诸侯,在居无定所中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众所周知,刘备所依靠的“人和”也并不是宗族的支持。

虽然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困境也不同,但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刘秀实现了汉朝的中兴,重建了刘家政权;而刘备也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

参考文献

[1]李杰.汉光武帝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0806.

[2]郭晓娜.两汉之际更始政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DOI:10.27159/d.cnki.ghzsu.2018.000498.

[3]侯贤俊.汉高祖与光武帝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