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忆英魂 老照片里的抗日英杰传
清明,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其核心活动不外乎是对祖先的缅怀与对亲人的追思,以及对春日美景的游玩与享受。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于扫墓祭祖的对象有着特定的选择,他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先祖与至亲,而对于民族英烈的纪念则相对较少。
直至民国时期,历史翻到了1934年4月5日这一页,咸阳之地见证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刻。戴季陶等仁人志士,在此组织了首次周陵祭拜仪式,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传统祭祖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民族扫墓”这一概念的诞生。在这次祭拜活动中,口号“救国莫忘本,要崇拜过去的民族英雄”和“扫墓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被提出,彰显了民族自豪与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对于民族扫墓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他们指出,民族扫墓的真正意义在于缅怀那些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圣帝明王,如黄帝、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以及那些名垂青史的岳飞、戚继光等名臣贤将。通过对他们历史的回顾,我们不仅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更是在国难当头之时,铭记先辈们的奋斗与抗争,保卫国土的英勇事迹。作为后辈,我们应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光荣历史,以此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力,这正是民族扫墓节的深层含义。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未来,无私奉献,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吉鸿昌“誓死抗战,誓言反帝”,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在国家危亡之际,全民族团结一心,形成了抗日的坚固战线,这种空前的团结成为了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今日清明,我们怀着敬意祭拜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无论其党派、信仰如何,只要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足以唤醒国人,值得我们敬仰,我们就应当以他们为楷模,为他们举行祭奠,为他们扫墓,以此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