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于禁七军将领之谜 甘当怂包的真相
公元219年,关羽挥师荆州,率领精锐之师七万余人,直指襄樊地区。襄樊之地,一时之间尽陷关羽的包围之中。曹魏名将曹仁,尽管擅长防御,面对此情此景,也束手无策。如此持续围困,襄樊之地终将落入关羽之手。曹操见状,急命大将于禁率七军火速驰援襄樊。
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才干卓绝,统率三万余人,理论上足以缓解襄樊之围,甚至有可能击败关羽的荆州军。当时的荆州军已围樊城三月,人困马乏,形势对关羽极为不利。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尽管于禁督率七军,却还是被关羽一举击败。
《华阳国志》中有载:魏王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率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因汉水暴涨,全军尽陷关羽之手。关羽利用暴涨的汉水,将于禁七军彻底击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禁作为主将,见识短浅,将兵马驻扎于低洼之地,为关羽的水攻提供了机会。
于禁大军被水淹之后,主将于禁立即选择投降关羽,不仅保全了性命,其率领的三万大军也得以幸存。
然而,于禁的投降之举,却遭到了许多人的鄙视。曹操派遣的先锋大将庞德,在遭受水淹之后,选择死战不降,最终被关羽所杀。
那么,在襄樊之战中,于禁所率领的七军,其主要将领都有谁呢?
在古代,一个师的兵力大约为一万人,而一军的兵力大约为四千人。于禁当时率领七军,兵力近三万,若加上于禁所部,兵力更是超过了三万。如此庞大的兵力,若仅由一人统管,恐怕即便日夜不停地工作,也难以应对。由此可见,当时定有将领协助于禁,共同指挥。
然而,当时跟随于禁支援襄樊的战将,除了庞德之外,其他人均选择投降关羽。他们分别是:
首先是徐州刺史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在关羽水攻之后,浩周投降关羽。后来,浩周又投奔孙权,但孙权为了向曹魏示好,又将浩周和于禁一同送回曹魏。然而,于禁回到曹魏后,却一直未被启用。
浩周在危难时刻,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安危,而忽略了国家大义。在主将于禁面临困境时,浩周也没有像满宠那样拼死劝告曹仁坚守樊城,坐待援军。弃城而逃不仅会失去樊城,还可能让中原地区遭受蜀国入侵。尽管浩周上了前线,但终究没有产生价值。
其次是东里衮,南阳太守,于禁帐下的司马,负责管理战马训练及分配工作。在军中,他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骑兵来说,一匹得力的战马可以大大提升战斗力。然而,在危难时刻,东里衮也选择了投降关羽。他的遭遇与浩周相似,先投关羽,后到东吴,最终又被孙权放回曹魏。
《魏略》中记载:谨遣浩周、东里衮,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
第三个和第四个投降关羽的将领是董衡和董超,他们是庞德的副将,也是于禁帐下的将领。在危急时刻,他们选择了投降关羽。董衡和董超可能是当年跟随庞德一起投降曹操的西凉兵将。
史料记载: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
庞德抬棺战关羽,出征前曾在曹操面前发誓,定要让关羽知道厉害。庞德命人打造棺材,以表明其誓死报效曹操的决心。在董衡和董超决定投降关羽时,庞德从后面赶来,将他们二人当场斩杀。董衡和董超二人,没有死在关羽之手,反被自己人所杀,确实死得不值得。从他们临危的表现来看,确实令人惋惜。
第五个将领是成何,庞德帐中的督将,虽然名气不大,但曾发现于禁屯兵的低洼之处,多次提醒于禁可能会有被水淹的风险,但于禁并未听从。
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成何与庞德一起死战不降,最终被射杀。
第六个战将是庞德本人,面对关羽的进逼,他选择了死战不降。
综合来看,于禁帐下的浩周、东里衮,以及董衡和董超等人,都是一些平庸之辈,甚至不如主将于禁,更不用说先锋大将庞德了。试问,于禁又怎能率领这些将领战胜关羽?
于禁战败后,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之锐,但蒋济和司马懿极力劝说不可迁都,应该联合孙权,答应孙权封地,让其袭击关羽之后,才是上策。
最终,曹操采纳了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孙权早就想夺取荆州,如今关羽抽调了荆州守军,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兵力空虚,正是孙权进攻荆州的大好时机。关羽虽然留下了糜芳和傅士仁,但他们又怎能是吕蒙、陆逊的对手?
曹操与孙权达成一致,吕蒙率领东吴水军白衣渡江,趁势拿下傅士仁,收降靡芳。同时,曹操再次派遣大将徐晃,统率徐商、吕建等将共同攻打关羽,并派遣王牌大将张辽前往襄樊前线,尽管张辽尚未赶到前线,关羽已经被徐晃打败。
太祖曹操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贼屯偃城。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从史料记载来看,曹操基本上已经出动了所有战将,只是没有动边关的守将。于禁的败绩,让曹操不得不派遣张辽赶赴前线。
综合来看,当年于禁虽然率领七军前往襄樊救援,但基本未放一枪一炮便投降,对于曹魏集团来说,确实是没有意义的消耗。对于此,各位看官朋友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