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时间轴 >

千年灾星变隐身:蝗虫为何销声匿迹?

时间:

在遥远的往昔,有一个名为平安的村庄。村民们祖祖辈辈以耕作为业,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然而,每年总有诸多灾难降临,其中最为困扰的便是水灾、旱灾和蝗灾。

记得有一年的盛夏,暴雨如注,村庄四周的河流瞬间涨满了水,庄稼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紧接着,旱灾又接踵而至,土地干裂,农作物颗粒无收。而在这时候,蝗虫也开始大规模地侵袭村庄。

这些蝗虫犹如一群无情的恶魔,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得一干二净。村民们看着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被蝗虫吞噬,心急如焚。村里的老人们说,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蝗灾就一直困扰着大家。秦汉时期每8.8年就会遭遇一次蝗灾,到了两宋时期缩短至3.5年一次,明清时期更是平均每2.8年就有一次。

那么,蝗虫究竟是什么呢?原来,蝗虫主要分为土蝗、稻蝗和飞蝗三大类。它们以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经济类农作物。蝗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它们把卵产在地下,而且根据气候不同,繁衍速度也不一样。

村里有个叫阿强的年轻人,有一次在饥荒的时候,他想抓蝗虫来吃。可有人说蝗虫体内有毒,吃了会缩短寿命。但阿强心想,都快饿死了,还顾得上这些吗?其实,古代就有食用蝗虫的记载。可为什么在蝗灾的时候,大家却没有通过吃蝗虫来渡过难关呢?

原来,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大量衰减。植物能吸收太阳能的15%,蝗虫又会吸收植物能量的15%,最后人体只能吸收蝗虫能量的15%。而且蝗虫吃完庄稼后很快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快,很难抓到足够的蝗虫来充饥。

时间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依然深受蝗灾困扰。有一位叫马世骏的年轻专家,他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着急。他发现仅仅靠治蝗飞机撒药粉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决定深入研究蝗虫的习性。

经过研究,他发现蝗虫喜欢在土壤含水量适中、含有特定氯离子含量的地下产卵。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蝗虫卵的成活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湿润的环境会滋生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破坏蝗虫卵,甚至寄生在植物体内,进而感染蝗虫,导致蝗虫基因突变、繁衍能力下降、致畸率提高,甚至直接死亡。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修建水利工程。通过拦洪蓄水、疏浚河道等方式,改变了蝗虫分布地带的土壤含水量。同时,人们还通过喷洒药物、散养家禽等方法来防治蝗虫。慢慢地,蝗虫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肆虐了。

从那以后,平安村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蝗灾了。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而这背后的故事,也被大家铭记在心中。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