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人物 >

清朝覆灭真相揭秘:慈禧背锅?溥仪不认可的幕后真凶

时间: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清朝,这个与我们仅相隔百年的古老王朝,宛如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尽管已逐渐沉寂在尘封的岁月里,但其昔日的辉煌与衰败的痕迹,依旧如影随形,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津津乐道的谈资。

回首往昔,那些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电视剧作,试图为这个王朝重塑昔日的荣光,然而在大众心中,清朝却始终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苦难紧密相连。提及清朝的衰落,慈禧太后的威严与奢靡的形象便会浮现在眼前,她被许多人指责为导致大清帝国沉沦的罪魁祸首。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明了吗?当我们翻阅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时,一个或许被大众所忽视的名字——奕劻,便悄然浮现。

奕劻的出身原本也算显赫,是乾隆皇帝的曾孙。然而,命运多舛,在他父亲绵性这一代,家族却陷入了一场争权夺利的纷争。绵性企图通过行贿谋取郡王爵位,却东窗事发,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被贬谪回乡,还连累奕劻被过继他人,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饱受冷眼与不公。那时的他年仅13岁,王府被朝廷收回赏赐给了他人,而他只能在高墙深院内,默默承受着命运的捉弄。年少的奕劻,未曾接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与其他王公贵族子弟相比,他的学识显得捉襟见肘,然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竟成为了他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咸丰年间,清朝的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内有太平天国的烽火燃烧不止,外有列强的坚船利炮虎视眈眈。年轻的咸丰皇帝,虽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却无奈身体每况愈下。此时,懿贵妃慈禧开始崭露头角,她代替咸丰皇帝处理政务,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一次偶然的皇家宴会,奕劻小心翼翼地展示了自己的书法,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却引起了慈禧的注意。从此,他便跟在了慈禧身边,成为了代写书信的近臣。起初,奕劻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的命运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成功发动政变,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时代。同治皇帝登基,奕劻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在同治大婚之际,他被恢复郡王头衔,担任御前大臣。但好景不长,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光绪皇帝继位,慈禧太后继续把持朝政。而奕劻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官职一路飙升。他虽无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却深谙官场之道。为人处事圆滑中庸,从不轻易犯错,更重要的是,他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这份忠诚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

戊戌变法时期,奕劻坚定地站在了慈禧太后这一边,协助她囚禁了光绪皇帝,这份“功劳”让他在慈禧心中的地位愈发稳固。此后,他的头衔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与此同时,他的贪婪本性也逐渐暴露无遗。他开始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将手中的权力变现为滚滚财源。1904年,他在汇丰银行存入巨额款项,四年后的七十大寿,更是收受礼金无数,其中袁世凯送来的重礼,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时光流转到宣统年间,此时的清政府已然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民主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奕劻,这位曾经的皇室重臣,在袁世凯的影响下,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他深知,清朝的覆灭已不可避免,于是,在1912年,他极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意溥仪退位。随着隆裕太后的点头,清王朝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宣告终结。而奕劻,也在五年后于天津租界内悄然离世,享年79岁。溥仪听闻他的死讯,心中没有丝毫悲痛,反而暗自庆幸,在溥仪看来,奕劻就是那个断送大清江山的奸臣。

回首这段历史,清朝的覆灭究竟该归咎于谁?是慈禧太后的专权奢靡,还是奕劻的贪婪不忠?抑或是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无人能够阻挡?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王朝崩塌的那一刻,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那些人和事,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而我们,也在这些故事中,探寻着历史的真相与人性的复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