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统一之路,独木还是多桥?》
在统一天下的征途上,究其根本,依仗的是什么?首先,是强国的策略,其次,是战争的策略。然而,在这两者之间,强国之道必须先行,唯有国力强盛,方能在战场上击败敌人。
那么,战国时代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形态呢?那是一个诸侯国相互征战的乱世,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世界。在这个时代,诸侯国不断地被强国吞并。西周初期,我国有上千个诸侯国,然而到了战国末期,能够存活并参与竞争的,仅剩下七个诸侯国。
这是一个残酷的诸侯国吞并战。在这个时代,儒家、道家等学说都无法拯救一个国家于危难之中。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提升国力,首先强大自己,然后再逐步吞并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商鞅变法,完全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为秦国量身打造的。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军功爵位制。二是种粮爵位制。爵位,成为了社会底层人民通往贵族地位的桥梁。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爵位。战国时代,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只有贵族才能进入权力机构,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没有进入仕途的途径,诸侯国之间也没有公开且稳定的招揽人才的制度,一切都依赖于世袭制度,也就是家世。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农民的后代永远是农民。虽然偶尔有一两个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比如苏秦,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例外。
军功爵位制,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商鞅变法为底层百姓提供了成为贵族的途径:一是通过打仗,获取军功成为贵族;二是通过种地,向国家上交粮食成为贵族。后者比前者更为困难。
在商鞅变法之前,普通百姓没有这样的途径。现在有了,这给了底层百姓一个希望,于是他们纷纷争相争取军功,争相种粮,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打仗,主要依赖于士兵和粮食。这两点,都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了体现。从精神上激励士兵,远比武器更为重要。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特种兵,却依然被齐国击败,那个时代的特种兵并不能改变国运,只能偶尔打赢几场战争。
在乱世之中,最简单的强国之道,就是迅速让国家的粮食丰收,以便储存更多的粮食用于战争,同时极大地激发士兵的斗志,让秦兵变成战场上的虎狼之师。
向国家上交粮食,可以获得爵位。想想也是令人胆寒,战争过后,看到一个个秦兵腰间别着敌人的首级,这种场景,也就形成了虎狼之师的由来。
商鞅为秦国找到了一条最简单且快速的强国之道。秦国的粮食开始丰收,士兵的战斗力开始提升,这两样东西又激励着秦国去发动一场又一场新的战争。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各个诸侯国都在拼实力。谁的实力最强,显然谁就能笑到最后。
秦国除了变法图强之外,能够统一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历代国君,都是明君。这一点非常重要。战国时期虽然不如后世大一统政权集权,但国君的权力无疑是一个诸侯国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国君的无能导致的亡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国君英明,就能带领诸侯国前进;国君昏庸,就能导致诸侯国退步,甚至亡国。
战国七国争雄,国君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合纵连横上。秦国变法图强后,六国有大把的时间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实际上,只要六国联合,秦国基本上无法欺压六国。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有作为的国君,都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一方获取利益,无论是战争,还是会盟,合纵连横用得好的诸侯国,都活得比较好。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打不打仗,跟谁打,都是有学问的。秦国虽然强大,在战争中仍然不断用政治手段配合军事攻打来对付其它诸侯国。
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欺骗赵国,让赵国换上赵括,才能全歼长平赵军。比如秦灭赵之战,王翦怎么也无法打败李牧,只好用离间计,诱使赵王迁杀李牧。李牧一死,三个月后赵国灭亡。
这都是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来配合战争,前提是要有一个英明的国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六位国君,都算得上明君。每位君王都把秦国统一的事业往前推了那么一点点,积小成多,到秦始皇手中,花了十年就统一了天下。
总体来说,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富国强兵是秦国强大的根源。只有国强才能统一,历史上强国消灭弱国是常态,弱国消灭强国是极少数。
商鞅变法不能说是秦国统一天下唯一的办法,只要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其它办法也是可行的。但秦国只有商鞅变法,没有其它变法,这是历史的选择。
乱世必须用重典,和平年代才讲人道主义。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进而统一天下,但在统一天下之后,秦国依然还用商鞅变法那一套来管理天下,显然就错了。
时势不同了,商鞅变法只能用在乱世,而不能用在和平时期。光是军功爵位制就没法用。在和平时期,如何获取爵位,根本没有首级可以得到。人人都来种地,也不可能靠种地来改变阶层。
所以有人说商鞅变法是军国主义,必须要靠不断的战争来维持。这话没错,但这不是商鞅变法的全部。这只是秦国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