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商鞅变法显奇功 死后名声两极论

时间:

后人对商鞅的评价,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既有赞誉之声,亦不乏批评之词。

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对商鞅的评价颇具正面色彩。桑弘羊在评价商鞅时指出,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期间,国内推行法律制度,严明刑罚,整顿政治与教化,使得奸诈虚伪之人无所遁形。对外则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如设置高额利益以吸引资源,征收山川湖泽之税,使得国家富强,百姓强健,器械精良,物资充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得以在不用向百姓征税的情况下,军队供给充足,国力强盛,疆域不断扩张,而百姓并未因此感到困苦。桑弘羊的评价,反映了商鞅变法对经济领域的深远影响。

西汉著名经学家刘歆,刘邦弟弟刘交的五世孙,也对商鞅给予了高度评价。刘歆认为,商鞅一心为公,尽忠职守,致力于富国强兵。他通过奖励耕织,使国家富强;通过重视战功,激励士兵,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执法严格,不分贵贱,使得法律得以贯彻执行,奸邪之徒无处藏身。刘歆的评价,同样体现了对商鞅变法的正面认可。

然而,与上述正面评价相对立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的评价则偏向负面。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刻薄,缺乏仁德,他游说秦孝公时,言辞虚浮,行事不端。在位期间,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行为都表明商鞅残忍少恩。司马迁的评价,多基于儒家与法家之争的视角。

另一位儒家学者贾谊也对商鞅持负面态度。在《治安策》中,贾谊指责商鞅违背礼义,背弃伦理,一心追求兼并天下。他列举了秦国风俗败坏的现象,如家庭纷争、婆媳不和等,认为这些现象与商鞅变法有关。贾谊的评价,同样反映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对商鞅的负面评价逐渐增多。汉武帝所谓的独尊儒术,实则是在法家治国的基础上尊重儒术,而非放弃法家。儒家与法家之争,使得商鞅的形象在后世逐渐被扭曲。

《战国策》和《史记》中记载了商鞅被车裂后,秦国人并不怜悯他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商鞅执法严苛,对罪犯毫不留情,甚至对太子犯法也予以严惩。这种做法使得商鞅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酷吏的形象。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富国强兵的基础,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然而,商鞅的变法也触动了众多利益集团,尤其是贵族阶层。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支持,遭到了贵族的联合陷害。尽管秦惠文王杀死了商鞅,但他并未废除商鞅的变法,秦国依然在变法的基础上逐渐强大。

综上所述,商鞅的名声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正面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负面形象。我个人赞同毛主席对商鞅的评价,认为商鞅的变法是良法,对国家富强、百姓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在当时的背景下,商鞅的变法是必要的,虽然他因此得罪了众多利益集团,但他的贡献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