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未袭荆州 关羽北伐可定襄阳 成就何其辉煌
在关羽的威名传遍华夏大地之际,最明智的策略无疑是确立汉水为防线,以水军之力阻断曹军的南侵,集中力量攻克汉水南岸的襄阳城,同时放弃汉水北岸的樊城。
关羽北伐襄樊的行动,实则并非如隆中对中所言的天下大变之时,实则不过是为了缓解刘备在汉中的压力。曹操虽从汉中撤军,但依旧驻守长安,对刘备的汉中保持着战略上的压力。
直至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曹操方才从长安东出函谷关,抵达洛阳。若非关羽的襄樊之战作为策应,曹操短时间内恐怕难以离开长安。
关羽的北伐襄樊发生在219年八月,而曹操从长安返回洛阳则是在同年十月,可见关羽的威震华夏发生在曹操回洛阳之前。
从蜀汉的整体战略考虑,曹操回到洛阳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已经实现,此时应当及时撤退,以保住威震华夏的战果。
最理想的策略便是:放弃对樊城的强攻,以水军之力抵挡曹军,集中兵力攻占襄阳城。
襄樊之战始于219年七月,关羽威震华夏于八月,而孙权偷袭荆州则是在十月,关羽败走麦城并最终被擒杀发生在十二月,这一系列事件的时间节点值得注意。
理想的策略是放弃樊城,攻克襄阳,切断汉水,形成对曹魏的有效遏制。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的兵力严重不足,首先是数量上的短缺,荆州三郡的军队最多只能凑集五六万人,且还需留一部分镇守荆州三郡,能够用于襄樊前线的军队最多不过五万人。
其次,关羽前线的军队兵力分布极不集中,他的主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围攻襄阳城,一部分围攻樊城,另一部分则在樊城边设营防备曹魏军队的北侵。
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关羽一方面继续调集荆州的兵力支援前线,另一方面向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两人均未答应。
关羽在襄樊前线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成为了他的一大难题。
关羽的军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连续作战。关羽自七月开始进攻襄樊,在此之前,他的军队需要从荆州长途跋涉至襄樊地区,这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曹仁在218年就奉命讨伐关羽,很可能就是为了应对关羽的北上,但由于宛城叛乱,曹仁忙于平叛,无暇与关羽交战。
因此,关羽的军队早在219年七月之前就开始北伐,到了十月,军队已经连续奋战近半年,关羽原本兵力不足,现在士兵疲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即使孙权不偷袭荆州,关羽在襄樊前线也难以有所进展。
曹操已经坐镇洛阳,徐晃率领军队前来救援,张辽也在路上,曹操不断调兵遣将,援军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而关羽呢?他既没有援军,甚至粮食也即将断绝。
在千里之外的益州,对关羽的支援却寥寥无几,既没有派兵支援,也没有提供粮食,至少史书中没有这样的记载。
在这个关键时刻,关羽最明智的选择是撤退,只有撤退才能保住既得的胜利果实。
关羽之所以能够威震华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荆州水军实力强大,至少比曹魏的水军强得多。关羽北伐襄樊的路线很可能是沿着汉水北上,水陆并进。
关羽掌握着水权,就能控制汉水,在陆地上作战或许不占优势,但在水上,徐晃难以与他抗衡。
如果没有孙权的荆州偷袭,关羽完全可以全身而退。
只要牢牢控制汉水,曹魏根本无法救援襄阳城,只要关羽围攻一个月,襄阳城就会陷落,要么是粮食耗尽,要么是城内绝望。
襄阳与樊城不同,樊城一面靠水,三面是陆地,位于汉水北岸,便于曹魏军队救援;而襄阳则是三面临水,一面是陆地,位于汉水南岸,更容易被关羽包围。
关羽攻克襄阳城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曹魏的襄阳太守吕常只是一个文官,其战斗力和意志远不如曹仁。
一旦攻克襄阳城,荆州三郡的地盘就能向北延伸200公里,极大地扩大了蜀汉的领土,增强了关羽的势力,同时避免了孙权的偷袭。
然后关羽可以静待天下有变,因为不久之后,曹操就会去世。历史上的曹操在关羽被杀的三个月后去世,曹操一旦去世,就是蜀汉政权所说的天下有变之时。
此时益州的休养生息也差不多完成了,关羽控制了整个汉水以南,具备了北伐曹魏的前进基地,与隆中对的描述几乎一致,只需准备几个月后就能发动北伐,此时正值曹魏新旧权力交接之际,必然会有一定的混乱。
虽然不敢说北伐就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比关羽败走麦城、失去荆州的结局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