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半命重生 144年仙气绵延之谜
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堪称大唐王朝的分水岭,它标志着盛世的落幕,同时也预示着衰败的开始。
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王朝处于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这个时代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使得这一盛世得以延续,而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则将大唐推向了顶峰。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王朝陷入了黑暗,一落千丈,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存在感。
此时的唐朝,如同一个垂死的病人,仅剩下半条命,却依靠着一口仙气艰难地维持着生命。
在许多人眼中,大唐的历史似乎在安史之乱后戛然而止。大多数人以为,安史之乱之后不久,大唐便走向了灭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经历了14位皇帝,国祚延续了144年,占据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近一半。
这样的历史,不禁让人惊愕,又让人感叹。那么,为什么大唐能够如此顽强地生存下来呢?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屡屡逃离长安,四处奔逃。在吐蕃入侵长安时,唐代宗李豫逃往陕州;在四藩镇叛乱时,唐德宗李适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甚至,在“泾原哗变”中,泾原节度使朱泚还被拥立为帝,自称“大秦皇帝”。
然而,尽管如此,大唐政权始终没有被推翻。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帮助唐朝渡过难关,直至144年后,才被朱温一脚踹烂。
中晚唐之所以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原因有很多。首先,中晚唐的几位皇帝还算努力,他们一直在努力恢复大唐的强盛。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努力总比躺平要好。其次,安史之乱主要发生在北方,南方并未受到影响,为大唐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再次,大唐手中还有一支中央禁卫军“神策军”,它与藩镇相互制约,让藩镇们不敢轻举妄动。
藩镇,这个大唐挥之不去的梦魇,既打碎了一个盛唐,又托举出了144年的中晚唐。最终,还是藩镇终结了大唐的命运。
从唐玄宗之后,大唐又经历了14位皇帝,除了个别不靠谱的,大部分都还算努力,他们没有躺平摆烂,而是积极努力工作,以恢复大唐的强盛为己任。在这期间,唐朝出现了三次“中兴”时刻。
首先,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马嵬驿兵变后,劝说父亲李亨北上灵武,并在李亨称帝后,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全国军队。李豫带兵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极大地提高了士气,为唐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其次,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重点抓了两个事情:一是“削藩”,二是“削吐蕃”。尽管削藩没有成功,但他为孙子李纯做了个好榜样。
公元806年,唐宪宗李纯继位,成功击败了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己接任了节度使的位置,并起兵叛乱。李纯派出宰相裴度,以彰义节度使的身份,和随邓节度使李愬一起平叛,最终击败了吴元济,使大唐出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
晚年的李纯迷恋丹药,继承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公元820年,李纯突然暴毙,很多人怀疑是郭氏母子所为,但没有任何证据。
李恒继位后,仅仅三年便去世,他的三个儿子轮流当了一把皇帝,分别是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其中,唐武宗李炎算是一个明主,他对内继续加大对藩镇的控制,对外击败回纥,下令拆毁寺庙,让26万僧人还俗,开源节流,使大唐再次出现了“会昌中兴”。
李炎死后,他的叔叔,李恒的异母兄弟李忱继位。这个狠角色在当皇帝前装疯卖傻,让宦官们以为他是一个好控制的人,于是拥立他为皇帝。然而,他一上位,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大力限制宦官的权力,结束了“牛李党争”,对外继续打击吐蕃,收复了大量失地,历史上称为“大中子治理”。
唐朝真正的下坡路,是从李忱的儿子,唐懿宗开始的。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出现了“王仙芝起义”,到了他儿子唐僖宗继位的时候,更是柴废,黄巢起义都打到长安城了,他也像他的祖宗们一样,跑去了四川。
到了他兄弟唐昭宗当皇帝的时候,朱温已经坐大,这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人,他杀了唐昭宗,弄了个小皇帝唐哀宗。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小皇帝哀帝也被他给杀了,才16岁。
藩镇与神策军的内部制衡
藩镇,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首创,他的一个决定,给大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大唐的疆域过于广阔,府兵制玩不转了,必须要有职业军人来戍边,于是,李隆基就在全国划分了十大藩镇,任命节度使来管理军队。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一方诸侯,掌管经济、行政、军事、人事大权。
安史之乱,安禄山虽然给这个节度使们打了个样,但是,绝大部分藩镇,是没有造反的心的。造反,那是有巨大的风险的,当个节度使,享受土皇帝的待遇,难道他不香吗?
因此,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些藩镇们也不会轻易造反,他们想要的是最大化的自主权,我不造反,朝廷也别管我。
藩镇们不敢轻易造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忌惮其他藩镇。
大唐最“刺头”的,就是“河朔三镇”,其他藩镇基本上海都是听命于朝廷的。
都是手握重兵的人,一旦有藩镇造反,朝廷就会派其他藩镇来平叛。对于其他藩镇来说,平叛可是一道大餐,不但可以向朝廷伸手要钱,还可以兼并叛军的军队、地盘,搂草打兔子,好处可是大大的。
因此,藩镇想造反前,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能不能抵抗住全国藩镇的轮番轰炸。
第二,忌惮手下的人造反
藩镇节度使,是一方诸侯,虽然没有皇帝的宝座金贵,但是屁股后面也有一堆人盯着他的位置的。
有手下的将领,有节度使的儿子们,一旦节度使起兵造反,那就是给了手下人造反的好机会,他们有可能杀了老节度使,自己上位当节度使。
反正节度使这个位置,是谁有实力谁当,朝廷的任命并不好使。
第三,忌惮朝廷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本是西北戍边的一支小部队,只有2000多人。
安史之乱后,神策军被调入中原参与平叛,后来神策军被鱼朝恩掌控,成为朝廷禁卫军,负责整个长安城和宫廷的护卫,人数也开始增长,最高达到15万人。
唐玄宗时期,朝廷是没有禁卫军的,全国的兵力全部分布在藩镇,朝廷有事就调藩镇兵过来,安史之乱后,皇帝才意识到,藩镇不可靠,自己手中必须要掌握军队。
中晚唐时期,在对藩镇的平叛中,神策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期神策军被宦官所掌控,一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黄巢起义,打破了平衡,终结了大唐
大唐皇帝、宦官手中的神策军、各地的藩镇,这三者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皇帝强,则藩镇弱,藩镇强,则皇帝弱,神策军则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
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维持着大唐又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直到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黄巢起义后,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到之处纵兵抢掠,对大唐的经济、民生是一个巨大的破坏。神策军,是对付黄巢的主力,在与黄巢的作战中,神策军的主力被消耗殆尽。
黄巢趁机攻入长安,把唐僖宗给撵跑了,黄巢在长安称帝,自己当了一把皇帝。
大唐之所以一口仙气能吊144年,南方稳定的经济保障,是一个很大因素,现在,黄巢也给破坏了。
没有了神策军,没有了南方经济的保障,大唐皇帝只好再次依靠藩镇,导致了藩镇势力的再次强大,这一次,是真正的“藩镇割据”,朝廷要看藩镇的脸色,没有任何的权威。
最终,宣武节度使朱温,在907年,终结了大唐289年的命运。
中晚唐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片空白,因为它真的是“平淡如水”,皇帝与藩镇之间搭伙过日子,偶尔会吵架,甚至会动手,但最终都要在“大唐”这口锅了吃饭,谁也不想把锅给砸了。
正是因为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才能一起走了144年。但是,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他不在藩镇这个圈子,不懂这种潜规则,也不讲什么道理,就是单纯的造反。
而大唐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原本是黄巢的手下,因为和黄巢的手下人发生矛盾,叛逃大唐,被唐僖宗委以重任,他虽然位列藩镇节度使,但骨子里还是“底层出身”,对于大唐精英们玩的“潜规则”不屑一顾。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是被朱温给推翻了,而不是其他的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