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郭子仪VS李光弼:安史之乱平定 谁为功臣之首?

时间:

谈及中唐时期的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无疑是位列前茅的两位英雄。然而,在这两位卓越的将领之间,究竟谁更胜一筹呢?今日,我们将从八个维度对这两位名将进行一番细致的对比。

一、名气与地位 郭子仪和李光弼均被誉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载入十七史百将传。然而,若论及名气与地位,郭子仪显然更胜一筹。他被誉为史上完美人臣的代表,享有“五福老人”的美誉,不仅被封王拜相,成为四朝元老,更是被李亨尊称为“尚父”,寿命高达85岁。康熙帝曾赞誉他:“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郭子仪还留下了单骑退回纥、醉酒打金枝的典故,被史书称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在民间的声望也是极高。

相比之下,李光弼晚年因宦官奸佞的诬陷,拥兵不朝,声名受损,自己亦愧恨成疾,最终郁郁而终。赵匡胤重议武庙名将时,李光弼因此被排除在外。郭子仪年龄更大,成名更早,威望更著,可以说中唐诸将基本都受过他的领导。即便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崭露头角,也是因为郭子仪的推荐。河阳之战前,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朔方军上下对他颇为不服,为此李光弼不得不采取“斩将立威”的手段,杀了朔方军大将张用济,才勉强压下军中鼓噪。论名气地位,郭子仪无疑是中唐名将第一人。

二、战绩 从总功绩来看,郭子仪因有“将师”、“定海神针”的加持,与李光弼基本持平。但若单论战绩,李光弼则更胜一筹。

郭子仪的四大功绩包括:拥立肃宗继位,稳定唐王室;收复河北、河东,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出镇绛州,平定太原、绛州兵变;在泾阳单骑退回纥,击溃吐蕃,稳定关中。

李光弼的四大功绩则包括:邺城之战后唐军实际上的主帅;收复常山郡、怀州,生擒安太清;太原之战,以弱胜强大败史思明;河阳之战再败史思明,保卫潼关。

李光弼相比郭子仪,经典之战、关键之战更多,如太原之战,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此战,李光弼妙招迭出,以不满万人弱卒,不但使史思明的十万叛军铩羽而归,损失7万余人,而且使安史之乱就此攻守易势,可谓一战封神。

再如河阳之战,李光弼以3万朔方军对史思明的10万精锐,不仅斩首万级,溺死万人,而且诱降叛军猛将高廷晖和李日越,使史思明吐血而归。唐廷在邺城之战那场神风中的颓势被李光弼一举扳回。

因此,《新唐书》在品评名将战功时,就将李光弼排在了郭子仪的前头,称其“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旧唐书》说得更直接,称即使是孙吴、韩白等名将比起他来也“或有愧德”。

三、谋略战术 从军事谋略来看,两人各有所长。郭子仪用兵,重在战略谋划,能够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而李光弼在作战时会有很周密、很详尽的作战计划,明确每位将领的职责任务,在细节上抠得很死,有点“举轻若重”的感觉。

然而,在具体的战术方面,李光弼所展现出的军事素养要比郭子仪强得多。如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就灵活运用了石炮、地道、火牛、心理战等多种战术。再如河阳之战中,李光弼果断弃守已失去战略地位的洛阳,驻守“三位一体”的河阳;料敌机先,用数百根铁叉挫败史思明的火攻之术,让燕军火船玩火自焚;特别是他施展的“母马计”,用500匹母马将史思明军中的1000多匹塞北纯种公马“勾引”了过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四、治军能力 从治军风格来看,两人也有所不同。郭子仪更得军心。郭子仪治军讲究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虽是武将出身,但也有今天部队政委的一些特点,会做思想工作,也比较体恤部下,能与将士们打成一片。史书上提到军士们对郭子仪是“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位,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是实心实意敬服郭子仪,愿意跟着他干。

而李光弼治军严明,军令如山,一旦有人违反,不管有何情由,都按军规严格处罚,将士们对他畏惧多于敬重。比较典型的一例就是杀张用济的那次。

虽然郭子仪更得军心,但并不能说明他的治军方式就比李光弼高,这就好比李广和霍去病的区别。正如霍去病所说,打仗讲的是赏罚分明,这样士兵才有作战的动力。当然这也是郭子仪最终能够出将入相,而李光弼只能困于一隅甚至不敢面圣的原因。

五、个人武力 至于个人武力,郭子仪要略胜一筹。

史载,郭子仪从小就武勇过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虽然只被封了个从九品的左卫长史,但他的等级是“异等”,也就是特等,可见考官对他个人武力的赞叹。

而李光弼虽然武力值也不错,他是契丹人,少年即入军旅,擅长骑射,多次随父冲锋陷阵。但是为帅后的李光弼重在督战,很少像郭子仪那样亲入敌阵做正面搏杀。而士兵无疑更喜欢英勇的将军,所以郭子仪在军中的威望李光弼就算打再多的胜仗也是比不上的。而像吐蕃回纥这样的游牧民族更钦佩郭子仪这样的武将,68岁单骑退回纥这样的神迹也是李光弼效仿不了的。

六、为人处世 从为人处世来看,郭子仪的“情商”要高过李光弼甚多,所以结局也比他好得多。

郭子仪不恋兵权,他一生三起三落,也曾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谗言,但每次被人诬告拥兵自重,他都是立马交割兵权,一人不带的回京复命。有一次甚至自解兵权,要求留在京中任职。而当朝廷一旦有难,让其复出,他也毫无怨言,马上高高兴兴去赴任,而且从不提条件。

另外,郭子仪谦逊大度,有容人之量,从不仗势压人,而且还经常替别人考虑。史载,郭子仪“每见客,姬侍满前,乃闻卢杞至,悉屏去。”因为卢杞长得丑,怕姬妾们嘲笑他,就非常贴心的屏退姬妾。

就算是对待仇人,郭子仪也能一笑了之。他父亲的坟墓被鱼朝恩派人损毁,为了大局他以一句“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轻轻带过,连鱼朝恩都被他的大度感动了,以后不再找他麻烦。

正是凭借高情商,郭子仪得到了各色人等的敬重、喜爱,真正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而反观李光弼,却是一个智商极高、情商较低的人。他为人严肃,生性多疑,脾气暴躁,气量狭窄。就拿他跟郭子仪的交往来说,郭子仪当他上级的时候,他总认为郭子仪会拿他开刀,惶惶不可终日。哪想到郭子仪不但没害他,还向朝廷推荐他当了河东节度使,并把手下一万兵马分给了他。

李光弼跟宦官们不合,生怕进了朝堂被陷害,所以皇帝再三征召,他却执意抗旨不敢入朝,导致部下对他失去信任,他自己也羞愧成疾,郁郁而终,享年只有57岁。

七、兵书战策 虽然史籍中留有许多郭子仪的典章奏表,但多数都是一些请封辞让的奏章,比如《上章敬皇后谥表》、《让加太尉表》、《上尊号表》、《请改元立号表》等,也有一些战略方面的见解,比如《论吐蕃书》,但没有一个是兵书战策。

而李光弼的兵书虽然未留存于世,但史书中却是真真切切记载了的,比如他著有的《将律》、《统军灵辖秘策》以及《李临淮兵法》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光弼在战略战术方面却是要高过郭子仪。

八、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 两者在君王心目中的地位,从“醉打金枝”这一典故中就能看出一二。郭子仪子郭暧曾对妻子升平公主说,“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对此,代宗李豫只是一笑了之,毫无怪罪之意。

这个故事虽然未必是史实,但足见郭子仪在皇帝、朝野中的地位。

郭子仪历仕四朝,到了德宗李适登基时,直接尊郭子仪为“尚父”,这是与诸葛亮同等的待遇。

而李光弼就不用多说了,虽然李亨评价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亚夫之威略……为庙堂之宝臣,成军国之重任。”

但在评定平乱功臣时,却只将他列为功臣第二等的次等。

需要你是将你捧上天,不需要时才是真实的地位。

汇总来说,郭子仪在名气地位、为人处世、个人武力、君王心中地位方面领先,李光弼则在战绩、战略战术、兵书战策方面技高一筹,功绩和治军方面两人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两人基本相当。

如果非要选谁更强,感性上我更愿意选李光弼,因为他在军事上的能力更强,也更像一个纯粹的武将,而郭子仪则更像一个圣人,或者说比李光弼更像政客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