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笔耕书生投戎去 家书遗言死战孤影传
在广西玉林的福绵乡,永福村中有一位名叫李拔文的青年,他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聪慧与好学的精神。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一条教书育人的道路,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然而,眼见当时的中国正陷入动荡不安的乱世,国家多灾多难,李拔文时常感叹:“我们生于这个乱世,若不能弃文从武,安内攘外,既不能保家卫国,更何谈图谋生存?”
恰逢新编第16师驻防玉林,李拔文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准尉秘书。1931年3月,他随部队抵达广东,次年便被调往陆军独立第3师第3团特务连,担任特务长一职。意识到自己在军事知识上的不足,李拔文向上级提出进修申请,最终进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第6期步科学习。
1934年7月,李拔文晋升为第3特务营第3连的少尉排长。1935年6月,他被调往广东琼崖警备团3营7连,继续担任少尉排长。到了1936年8月,李拔文又被调入陆军160师958团2营6连,仍任少尉排长。1937年4月,他升任2营4连的中尉排长。随着在部队中的时间越来越长,李拔文越发感受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于是再次进入黄埔军校广东分校机炮大队学员训练班深造。
在军旅生涯中,李拔文以仗义疏财著称,每当同僚战友遇到困难,他总是全力以赴,鼎力相助,深受官兵们的喜爱。他将剩余的财物全部购买书籍和报纸,邮寄回老家,供子侄们阅读,期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成为未来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拔文随部队北上抗日,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战。1937年10月18日,在嘉定县广福镇新三家老陆宅的一次血战中,战况尤为惨烈,李拔文所在的部队仅他与十多名战士幸存。他在家书中以“死剩的”署名,表达了自己仿佛已死过一次的感慨。既然投身抗战,他决心牺牲自己,以身殉国,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
11月,李拔文升任160师958团3营8连的上尉连长,参与了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2日,在奉命突围的过程中,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9岁。家中留下了年迈的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年幼的儿子,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李拔文生前曾言:“吾辈军人,天职即在沙场战死,何须裹尸还乡!”为国为民,在抵御外辱的斗争中,他以身殉国,尽忠职守,其壮举悲壮感人,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