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结局非曹魏统一,高平陵之变非唯一变数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曹魏虽然实力雄厚,但这并不意味着强大的实力就能轻易统一天下。无数的历史篇章都证明了,以弱制强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前秦的符坚曾率领八十万大军南征东晋,气势如虹,意欲一统天下,却在谢安的指挥下败北,丢盔弃甲,这便是实力并不能决定一切的最佳例证。
若没有高平陵之变,曹魏的政权本应由曹爽掌握。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政权若被有能力的人掌控,远比平庸之辈来得稳固。平庸之人掌握政权,很容易引发动乱,进而导致整个政权陷入混乱。
以何进为例,他的能力平庸,轻信袁绍的建议,导致自己被宦官所杀,朝廷也因此四分五裂。董卓趁机控制朝政,整个天下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这正是何进无能为力的结果。
曹爽,作为曹氏宗室远亲的代表,其能力与何进相差无几。在用人、理政、军队等方面,曹爽的能力都较为平庸。他所使用的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无一不是趋炎附势、虚浮不实之辈。即使是魏明帝曹叡,也不愿意重用他们。然而,曹爽却重用了这些人,这正是他平庸的表现。
曹爽发动的兴势之战,原本想借南征蜀汉捞取军功,却险些导致全军覆没。最终,魏军损失惨重,而军功却一无所获,这便是曹爽的水平。
若曹爽继续专权,对曹魏来说将是灾难,而对蜀汉与东吴来说却是大幸。
曹爽虽是曹魏远亲宗室,但并无继承权。因此,曹丕与曹叡两代皇帝愿意任用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用起来没有威胁。
然而,曹爽专权后,将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自立还是继续专权?
司马懿作为士族代表,同样面临这样的抉择。历史上,如霍光、窦宪、梁冀等权臣,无一不是如此。只有能力较强且时机合适的权臣才有篡位的机会,如王莽。
对于能力平庸的权臣来说,篡位往往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如窦宪、梁冀便是例子。
曹爽虽掌控军政大权,但在朝廷中却得罪并排斥了很多人。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便会联合起来对付曹爽。
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皇后)被曹爽软禁,而曹芳已经18岁,完全可以亲政。但曹爽显然不会放权,郭太后与曹芳都对曹爽不满。
尤其是曹芳,已接近成年,若曹爽一点权都不想放,势必与皇帝产生权力冲突。即使没有司马懿,曹芳也不会甘心做傀儡。朝廷中还有许多不满曹爽的大臣,如蒋济、陈群、高柔等。
曹爽专权时得罪了很多人,包括郭太后。
曹爽甚至将魏明帝的才人纳为自己的妻妾,这种行为已经逾越了底线。曹氏宗亲敢怒不敢言。
曹爽的亲信何晏等人也是胡作非为,何晏强取豪夺国家土地,排斥非自己亲信的大臣,如卢毓、傅嘏。
不排除曹芳会在暗中联合那些受曹爽排斥的大臣,发动政变推翻曹爽,如同当年的汉和帝杀窦宪、汉桓帝杀梁冀。
曹爽的专权无疑会导致曹魏朝廷政治集团的分裂。哪一派能够赢得胜利,很难说。但从曹爽的能力来看,他成功的机会几乎为零。因为他排斥的那些朝臣都是有能力的人,而曹爽麾下的亲信大多是浮夸之辈,没多少能力。
高平陵政变时,曹芳已18岁,但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曹芳完全可以借助曹爽与司马懿斗争的机会,趁机收回权力。然而,史书上关于他在高平陵事变中的态度没有一个字的记载。
反观曹髦,刚上位时就深知趁司马师去世之机夺权,只可惜对手是司马昭。此时的司马昭没有其他人能牵制,不像高平陵,当时司马懿还没有夺取权力,只是占据了洛阳。曹爽有兵权,能够征发天下军队,桓范有大司农印,能够调动天下粮食。
从这件事来看,曹芳与曹爽的水平也相差无几,他们的斗争结果一切都有可能。
曹魏政治斗争越激烈,政治局势就越动荡。若双方斗争升级为内战,那便是灭顶之灾。虽然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但蜀汉的姜维仍在北伐,而东吴的孙权也还健在。如此好的机会,孙权虽然年老,但大概率不会坐视不管。
曹魏内部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若历史发展至此,三国就很难统一了。尽管曹魏的实力比东吴和蜀汉加起来还要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曹魏就能顺利统一天下。
曹魏的政治结构实际上非常脆弱。没有宦官、外戚、宗室势力左右政治局势,军政大权容易被集权。皇帝和权臣都能轻易集权,这对皇权来说并不稳定。
看看东汉就知道,虽然外戚与宦官斗争了一百多年,但皇帝一直存在。外戚与宦官斗争形成了一种相对的政治平衡,保证了皇权的稳定。可惜曹魏没有这种结构,很容易被夺权。
曹魏内部还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士族的力量。司马懿、陈群等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些世家大族通过联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曹爽,与皇帝结盟,前提是保证世家大族的利益。
如果曹魏士族夺了权,稳定了内部,那么曹魏统一天下还是有希望的。不过,皇权就会变得较弱。士族中如果出现一两个杰出人物,改朝换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