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曹操司马昭未称帝之谜:听天由命与弑君之别

时间:

易中天曾对曹操不称帝的原因进行解读,他认为这是曹操听天由命的表现。具体来说,曹操曾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易中天据此解释,若天命在曹家,曹操愿意效仿周文王,由儿子曹丕继承帝位;若天命不在曹家,则不涉足帝位。

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偏颇。称帝并非仅仅听天由命,而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流程。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已经开始加速篡位进程。他首先将三公制改为丞相制,这一改变使得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仅次于皇帝,有利于曹操集中权力。

随后,曹操获得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即在上殿时只报官职不报姓名,并能穿着鞋子、带着宝剑上殿,这是极高的荣耀。尽管如此,这些举措还不是实质性的篡位行为。

真正的篡位发生在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荀彧因反对曹操称公而突然去世,这显然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曹操称魏公后,便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国和宗庙。魏公国是独立于汉帝国的诸侯国,曹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和封地,从而具备了代汉的资本与条件。

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魏公国升级为魏王国。曹操出行时开始按照天子仪式,并需进行警戒。此时,曹操除了不是正式的皇帝外,待遇与皇帝几乎无异。

从216年曹操称王,到220年曹操去世,这四年多时间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显然并非易中天所说的听天由命。曹操篡位的整个流程已经完成,只差一步即可完成篡位,但他并未这么做。这并非曹操听天由命,而是有意为之。

曹操曾表示自己想效仿周文王,不称帝王,将称帝之事留给儿子。他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1. 曹操务实不务虚。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人,当魏王后,除了没有皇帝的称号,他就是最高统治者。曹操从不追求虚名,而是注重实际利益。

例如,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当时是违反惯例的。东汉时期,察举制首先重视道德,而非人才。曹操重视才能,打破了常规与世俗。

曹操还将倡伎出身的妻子卞夫人提拔为正妻,这说明他注重实际才能,而非出身。

  1. 曹操自己说过不当皇帝。

曹操在《述志令》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皇帝,只想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王。这篇文章向天下人公布,旨在消除曹操篡位的谣言。

  1. 曹操不愿意承担骂名。

曹操知道很多人认为自己会篡位,并在背地里骂他。如周瑜、刘备、赵云等人都曾评价曹操为“汉贼”、“国贼”。

曹操控制下的汉朝廷,也有很多人对曹操不满,但只能私下骂他。一些人甚至试图暗杀曹操,但都因失败而被杀。

司马昭与曹操不同,他无时无刻不想自己称帝,甚至当街弑君。但他未能成功称帝,原因有三:

  1. 曹髦用死阻止司马昭称帝。

曹髦曾说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不愿意像汉献帝一样乖乖让位,而是想用自己的死来阻止或延缓司马氏代魏的进程。

  1. 篡位流程没有走完。

曹髦在位时,多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司马昭推辞不接受。这让他显得道德高尚,为自己积累美德。

  1. 寿命问题。

司马昭称晋王后,也到了与曹操一样的临门一脚地位。只需一步即可称帝,那就是让魏帝曹奂禅让帝位。但仅一年后,司马昭因病去世,享年55岁。若他能像父亲司马懿那样活到72岁,或许就能成为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