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受冷落之谜:武庙失位 史册无痕
谈及大唐的杰出将领,李靖当为首选,紧随其后的是李勣,再则是苏定方,他们均是一方统帅,有着灭国擒主的赫赫战功。然而,若论及个人武勇和民间知名度,秦琼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李世民在登基之后,由于弑兄杀侄的往事,夜晚常做噩梦,醒来时又常听到卧房外抛砖掷瓦,鬼魅般的声音,使得后宫夜夜不得安宁。
他感到非常恐惧,便将此事告知了君臣。秦琼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与敬德一同披坚执锐,守护宫门。”李世民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晚果然平安无事。此后,便让这两位将领夜夜守卫宫门。后来,李世民觉得他们辛苦,便命画工在寝殿门口绘制了他们的全身像,邪祟从此消失无踪。
这就是门神的由来,直到今天,民间所贴的门神都是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
在小说演义中,秦琼的形象更为高大。尽管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中,他仅排名第十六,但除了李元霸、宇文成都、熊阔海这些虚拟人物外,秦琼在演义中的描绘无疑更为详细,“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小孟尝、兵马大元帅,为单雄信“两肋插刀”,一系列的标签使他远远超越了其他好汉。
秦琼无疑是隋唐史上人气最高的武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秦琼不仅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倒数第一,而且在历代武庙中也没有他的名字,甚至连《十七史百将传》都没有收录他。
秦琼为何如此不受重视呢?
关于秦琼在凌烟阁中的排名,讨论颇多,原因也较为明确,那就是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事变前,秦琼已经是上柱国、翼国公,秦王府右三统军,地位高于尉迟恭。但事变后,秦琼“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却远远比不上尉迟恭的“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到了李世民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尉迟恭排第七,成为武将中的第一,甚至超过了李靖、李勣。
不得不说,这其中含有李世民的主观因素。
至于武庙,以秦琼的能力和地位,入与不入之间也颇为微妙。
唐朝入选武庙的名将共有13人,是历代人数最多的,他们分别是李靖、李勣、郭子仪、李孝恭、尉迟敬德、苏定方、裴行俭、王孝杰、张仁亶、王晙、郭元振、李光弼、李晟。
其中两人是第一等的武庙十哲,李靖、李勣是唐初的绝代双骄,确实无人能敌。两人是第二等,郭子仪对唐室有再造之恩,功德圆满。李孝恭作为方面军统帅,功劳很大,比如南平萧铣之战,只不过出阵常有李靖、李绩的辅佐,功劳归属难以界定。
九人是第三等,尉迟敬德忠勇绝伦,当过一次方面军主帅。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是唐朝版图达到顶峰的最大功臣。裴行俭文武双全,有将才有实绩。王孝杰打吐蕃时立过大功,不过在突厥和契丹人手中败得很惨。张仁愿、王晙、郭元振都是文武兼备的干才,但功业并不突出,而且当时国运昌隆,自然有恃无恐。李光弼是平安史之乱的名将,将才甚至胜过郭子仪;李晟平朱泚叛乱,有勇有谋,称得上是唐朝后期的名将之花。
其实,秦琼也曾短暂地入选过武庙。963年,赵匡胤幸武庙,历观两廊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遂命人去之。不想此举引发了蝴蝶效应,左拾遗高锡上书认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赵匡胤允之。其他朝臣见状也纷纷上书陈述自己心目中的古之名将,赵匡胤于是便命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裁定武庙成员,于是就有了武庙系统的最大一次变更。
最终,赵匡胤核准二十三人升入武庙,原武庙成员中的二十二人被踢出武庙,升入武庙的就有秦琼。
这次武庙名单大变更被后人称之为“重德轻功”,除了秦琼以外,还有周访、李崇、段韶、李弼等籍籍无名之辈,而被踢出的武庙的不但有白起,还有吴起、廉颇、韩信、孙膑这样的大神。难怪宋初文学家梁周翰称:“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
在统治者眼中,秦琼能够入选武庙的原因仅是因为“功业无暇”,单凭功绩他是无法入选的。
武庙我们还可以说门槛较高,但《十七史百将传》中没有秦琼就让我们有点难以理解了。
《百将传》是北宋学者张预用了数年时间编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名将的传记,虽然不是正史,但他所依据的却是正儿八经的史书——十七史,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百将传》中收录的大唐名将最多,共有二十一位,除了武庙中的十三位,还增加了唐休璟、李抱真、马燧、浑瑊、薛仁贵、李嗣业、李愬、程咬金七位。
竟然有了少有人知道的唐休璟、李抱真、李愬等人,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正史中秦琼的事迹。
史料中关于秦琼的事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秦琼,齐州历城人,最初在隋将来护儿手下做事,深受他的喜爱。秦母去世时,来护儿派人赠衣凭吊。
后来秦琼又随张须陀征伐卢明月,隋军因为兵少只能固垒不敢进攻。等到粮尽,张须陀打算引兵退去,但怕敌军追击,想以锐士袭击敌军营寨,先胜一场,这样才能安全撤退。但众将皆不愿去,只有秦琼与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最终秦罗二人率一千士兵攻打敌营,杀了几十人,烧了三十多个屯,敌营混乱,张须陀趁势出击,大败卢明月。后张须陀又与孙宣雅在海曲大战,秦琼第一个登上城楼,功封建节尉。
张须陀死后,秦琼先降裴仁基,后又跟着裴仁基降李密,史书说李密得叔宝大喜,以为账内骠骑,待之甚厚。与宇文化及的黎阳之战中,李密中箭落马,濒临险境,多亏秦琼拼死杀出重围,才救了李密一命。
瓦岗败亡后,秦琼归附王世充,封龙骧大将军,然而秦琼认为王世充非人主,与程咬金在两军阵前降唐。
降唐后,秦琼一直在秦王府做事,李世民对他非常礼遇,授他马军总管之职。
随后就是著名的美良川之战。
美良川之战,从属于柏壁之战,是李世民率唐军平定天下的一场关键战役。此战之前,来势汹汹的刘武周一路南下,大破李元吉部,捣了李唐老巢河东、并州,而且还斩了永安王李孝基。
于是,李世民亲率秦琼、程咬金等前往抵御,唐军屯兵柏壁,尉迟敬德于夏县败唐军后,还师浍州,李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与敬德邀战于美良川,经过激战,敬德军大败,被斩2000余人。
关于此战的战果,有两种说法,正史中的记载是秦琼大破尉迟恭,尉迟恭退守永安,但尉迟恭的投降却与秦琼关系不大,是李世民派李道宗和宇文士及进城劝降,尉迟恭才以介休、永安二城降唐。
另外一种说法是秦琼活捉尉迟恭,这则记载出自《秦怀道墓志铭》,原文是这样写的:“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
因为尉迟恭的亲家公许敬宗的缘故,很多人认为这方墓志铭更为可信,当然也有对此提出质疑的,比如有人说它是秦琼的后人吹牛皮,秦琼的孙子秦景倩最高只做到“山阴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吏,以此来抬高自己身份。另外还有人说,秦景倩请人写的墓志铭,应该称呼秦琼为“考”,而不是“祖”,连辈分都搞错了,墓志铭的真实性可想而知。
但不管怎么说,美良川之战对李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此战改变了唐军屡吃败仗的不利形势,奠定了柏壁之战的胜局,战后秦琼被封为上柱国,李渊亲赐象征荣耀的黄金瓶,并说“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此后数年,秦琼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史书称:李世民每战,遇敌将“震耀出入以夸众者,辄命叔宝往取之”,秦琼便“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无一失手。
不过,秦琼虽然常为先锋,但却没有一次独立领军的机会。当时李世民挑选了一支千余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命其身穿黑衣玄甲,命为玄甲骑兵,将其分为四队,由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翟长孙四人分别统领,作战时亲自率领作为前锋使用,也就是说,秦琼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仅有二三百人,尽管这些人都是精锐。
李世民相当于把他作为特种部队小队队长在使用。
李世民登基以后,秦琼就上书称病,处于半隐退状态。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逝。
这就是关于秦琼的全部记载。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勇悍绝伦,但为将的战绩却乏善可陈,且缺乏为帅独当一面的功劳。他最著名的一战美良川之战,李世民是总指挥,殷开山是方面军统帅,而秦琼就是个出苦力的。
虽然李渊也知道活儿是秦琼干的,但功劳却只能由殷开山领。普通士兵也可以被评为特级战斗英雄,但是得到好处最多的,还是他的上级指挥官。
李渊对此心里过意不去,这才写了一封信,表示要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秦琼吃。既是收买人心,也是对秦琼的另一种补偿。
《十七史百将传》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它是按照《孙子兵法》的思想编写的,收录的名将基本都曾作为一方统帅打出过名战,它评的其实不是将而是帅,起码要曾经当过帅。
比如尉迟恭作为刘武周的前线指挥官,曾打得李唐丢盔弃甲,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都曾被抓了俘虏。渭水之盟前,突厥兵临城下,李世民无帅可用,李靖、李勣都不在身边,李世民就派了尉迟恭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到泾阳前线去组织反攻,最终尉迟恭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虽然没有遏制住突厥的主力进抵渭水,但是堵住了突厥的后续部队,让颉利无法全力进攻。
另外,美良川之战是一场遭遇战,秦琼勇猛,但却无任何战略战术可言。
综合来说,秦琼一生既没有担任过一方主帅,唯一的名战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略战术。虽然秦琼作为一员武将深得人们的喜爱,但就像三国时的赵云一样,他大多数时间担任的都是李世民的亲卫,没能入选武庙和百将传也就顺理成章了。
秦琼并非不受重视,只是因为他的功绩不足,达不到武庙和百将传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