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舞厅风情录:搂抱禁忌与捉奸风云
交谊舞,这一源自晚清通商口岸开放的西方舶来品,伴随着大量外国人的涌入而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然而,最早学会跳交谊舞的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当时清朝派往西方的外交官们。记得在1897年11月4日,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之际,上海道蔡钧举办了一场由中国官方组织的第一次舞会,以此庆祝这位尊贵的太后寿辰。
随着民国的到来,租界文化的扩张使得交谊舞在上海、天津等城市里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1922年,上海第一家对外经营的舞厅应运而生,随之而起的便是具有上海特色的舞女文化。到了30年代,整个上海滩拥有执照的舞女已达到千人以上。
建国之后,虽然营业性的舞厅和舞女逐渐消失,但交谊舞在大城市中依然是一种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那时,我们倡导向老大哥学习,知识分子、国家干部乃至国家领导人纷纷投身于交谊舞的海洋。不过,此时的舞会主要由单位或工会组织。
60年代,随着革命的兴起,交谊舞被贴上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标签,在城市中公开形式下彻底绝迹。然而,仍有少数人在极其隐秘的方式下举办家庭舞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人们开始渴望再次走进舞厅。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内出现了国内第一座音乐茶座,随后,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开始,舞厅再次迅速风靡大江南北。
无需广告,无需鞭炮,只需一张海报,舞厅在营业时间便会人满为患。那时,舞厅里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希望在这里追忆逝去的青春。尽管社会风气已经改变,但在许多经历过运动的人眼中,男女在舞厅里搂搂抱抱依然被视为“流氓”行为,甚至还有不少老婆前往舞厅“捉奸”。
然而,人们向往自由的文娱生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1985年,上海陆续开设了52家舞厅。到了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统治》,从政策层面正式解除了对引起众多争议的营业性舞厅的禁令,赋予了它们合法地位。
从此,中国的舞厅正式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青年们纷纷走进舞厅,尽情享受着这充满活力的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