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时间轴 >

归义军梦碎坚守,孤勇终归何方?

时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烟尘滚滚,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中原的繁华,身处西北那片辽阔而荒凉的天地,为了一个遥远而坚定的信念,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家族十几代人的热血。他们,就是那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归义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故事,探寻他们近两百年的执着坚守,为何最终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公元850年的寒冬,长安城依旧热闹非凡,百姓们穿梭于街巷,为生计奔波。然而,一支特殊的队伍缓缓走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支队伍并无豪华的车架,也无威风凛凛的护卫,只有几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他们的模样,甚至不如街边的乞丐。

人们好奇又疑惑,跟随着他们来到大明宫的紫宸殿外。殿内,唐宣宗端坐于宝座之上,满朝文武分列两旁,气氛庄严肃穆。只见队伍中的领队,“扑通”一声跪地,双手颤抖着递上一份文书,紧接着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四个字:“沙洲光复!”刹那间,整个大殿寂静无声,而后,百官们纷纷落泪。这一声呼喊,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又饱含着怎样的艰辛与期盼呢?

时光回溯到755年,那时的大唐,就像一位正值壮年的豪杰突然生了重病。唐玄宗早年创下的开元盛世仍历历在目,然而晚年的他却被酒色迷了眼,朝堂大事一概不管,任由藩镇势力野蛮生长。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手握重兵的家伙,瞅准机会,带着15万精锐边军,悍然发动叛乱。战火就像草原上失控的大火,迅速吞噬了河北、中原,洛阳、潼关接连失守,眼看着就要烧到都城长安。

当时的长安守军,凑吧凑吧还不到8万,里头好多都是临时拉来充数的新兵蛋子,哪里抵挡得住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唐玄宗慌了神,急急忙忙下了两道旨意:一是脚底抹油,逃离长安;二是赶紧调陇西的边军回来救场。这招看似自救,实则后患无穷。皇帝一跑,天下都乱了套,朝廷对地方军队的掌控就像手里的沙子,越攥越少。“马嵬之变”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禁军大将陈玄礼带头闹事,杀了杨国忠,逼着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再说那陇西边军一走,西北门户大开,吐蕃趁虚而入,毫不费力就把河西走廊给占了。到了786年,敦煌一沦陷,大唐和西北彻底断了联系。想当年,霍去病横空出世,大败匈奴,汉武帝大手一挥,在河西设了四郡,敦煌就成了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连接着中原与西域,各国商旅往来不绝,热闹非凡。可吐蕃一统治,全变味儿了。他们废除大唐的好制度,用铁血手段欺压百姓,青壮年被拉去当苦力,年老体弱的直接被扔到荒野等死。

安史之乱好不容易平息,可大唐也元气大伤,只能眼巴巴看着河西百姓受苦,无力收复失地。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转机出现在838年,吐蕃自己内部先乱了套,几股势力为了争权大打出手。与此同时,他们跟大唐再次对上,却被揍得鼻青脸肿。847年,王宰在盐州把吐蕃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年,崔珙又收复了原州等地。消息传到西北,老百姓们心里的小火苗“噌”地一下就被点燃了,归唐的愿望愈发强烈。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吐蕃的败兵跑回西北撒野,烧杀抢掠。沙洲有个叫张议潮的豪族,实在看不下去了,振臂一呼:“咱不能再忍了,归唐!”他带着自家的府兵,还有一群满腔热血的百姓,冲向府衙。这一仗,打得吐蕃守军措手不及,沙洲光复了!紧接着,张议潮乘胜追击,又拿下瓜州,这动静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周边地区纷纷响应。吐蕃的史书里都记载说:“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可见当时的震撼。

然而,张议潮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心里门儿清,前路荆棘丛生。一来,吐蕃虽然内乱,但根基还在,周边的党项、回鹘这些邻居,哪个不是盯着河西这块肥肉,就等着找机会下嘴。义军满打满算才占了两州之地,真要打起来,根本扛不住。二来,自己手头的兵力,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没啥作战经验,跟正规军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三来,河西这地方,地广人稀,物产又单一,想靠自己壮大队伍,难如登天。要是没有外部支援,迟早得被包饺子。

为了活下去,为了心中那个归唐的执念,张议潮一边埋头整顿军队,开荒种地,把沙、瓜两州经营成根据地,不断向外拓展;一边咬咬牙,派出10队使者,每队10人,冒险穿越吐蕃的地盘,向着长安进发。这一路,山高水远,还有吐蕃的眼线追捕,等第一批使者到达长安,已经是两年后了,出发时的百人队伍,只剩下5个衣衫破碎、伤痕累累的幸存者。

唐宣宗听闻沙洲、瓜州收复,大为感动,当即封张议潮为沙洲防御使,还赐名义军为“归义军”。这下,归义军算是名正言顺地踏上了归唐之路。

本以为苦尽甘来,可谁知道,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为表忠心,张议潮让兄长张议潭带着使团再赴长安,还献上了河西陇右十一州的旧图,意思很明白:咱归义军一心只为大唐,誓要收复所有失地。可大唐皇帝心里的猜忌就像驱散不去的阴霾,张议潭这一去,就被扣在了长安当人质。

6年后,69岁的张议潮看着日渐壮大的归义军,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他把权力交给侄子张淮深,自己则孤身前往长安,用自己换得归义军的安稳。4年后,张议潮客死长安。他这一辈子,从揭竿而起,到纵横沙场,再到异乡为质,为的就是心中那份家国大义。他走了,可家族的后辈们还在西部边陲,守着那份归唐的遗志。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张议潮一走,归义军就陷入了困境。打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带兵的将领就没了信任,归义军远在西北,虽说名义上归附大唐,实际还是张家说了算。皇帝老儿不放心啊,不但不给支援,还偷偷扶持周边势力,监视、打压归义军。这下可好,归义军又成了没娘的孩子,孤立无援。

祸不单行,内部也乱成了一锅粥。张淮深接手初期,倒也兢兢业业,归义军稳步发展。可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不干了,凭啥本该属于我的权力,让别人拿走。于是,他暗中使坏,害死了张淮深父子,重新掌控归义军。这还不算完,后来张议潮的女婿索勋跳出来篡位,再接着,张淮深的儿子张承奉又设计除掉索勋,自己坐上头把交椅。这一通折腾,归义军元气大伤,地盘也只剩下瓜沙二州。

外面的压力也如山般压来。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了后梁。张承奉不甘心归义军就此沉沦,想重振旗鼓,自己称王,凝聚民心。这可捅了马蜂窝,朱温指使甘州回鹘,对着归义军就是一顿猛揍。张承奉屡战屡败,没办法,只能低头认回鹘可汗为父,沦为人家的附庸。

张承奉死后,没留下子嗣,归义军无奈推选张议潮的外孙婿曹议金当家。曹议金是个聪明人,一上台就废除国号,重拾归义军旧称,还到处搞联姻,跟周边的强邻拉关系,对内拉拢世家豪族,总算让河西过上了20年太平日子。

曹家后人继续掌管归义军,沿用老办法,跟各方周旋。宋朝建立后,归义军眼巴巴地两次派人进贡,就盼着能得到点支持。宋朝倒也给了点名分,可实际援助?毛都没有,还拿归义军当棋子,牵制周边势力。归义军心寒了,转头又向辽国示好,遣使朝贡。

然而,他们的真心终究是错付了。1035年,党项人崛起,如狼似虎地扑向瓜、沙二州。归义军末代统领曹贤顺四处求救,却如石沉大海,无人回应。绝望之下,他只能带着众人投降,至此,归义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近200年的风风雨雨,张、曹两族13代人前赴后继,为的就是那个归唐的梦想。他们在盛世崩塌后的废墟里,孤独地坚守,用热血浇灌希望,却无奈看着大唐覆灭,自己的忠诚被辜负,满心归国,到最后却发现无国可依。这一场跨越时空的奋斗与悲歌,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捉弄?或许,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心中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