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型盔疑云:李宁新品引热议 官方回应难平众怒
近日,我国知名国货运动品牌李宁的秋冬系列新品在市场上迅速升温,然而,其热度来得颇有些出乎意料。原本定于9月25日发布的这一系列新品,李宁曾在飞机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但遗憾的是,这场大秀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官方微博的转发量仅寥寥无几,仅有五十余次。由于新品为秋冬款,故在服装设计中普遍加入了帽子,并增添了保暖的耳部装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组军绿色配色的服装近期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主要是因为其颜色和帽子设计,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军服。在公众的强烈反响下,李宁的股价在香港市场暴跌超过7%。
备受争议的秋冬款服装 紧接着,17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李宁电商部的经理冯晔在朋友圈中发表了一条信息,解释称李宁这套秋冬装的设计灵感源于明代的“笠型盔”。然而,冯晔的这一回复并未彻底平息舆论,反而引发了更多人的疑惑:究竟什么是笠型盔?
网传冯晔朋友圈截图 一、什么是笠型盔? 在撰写本文之前,笔者查阅了《明史》、《大明会典》等明代史料,其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头盔,如水磨铁帽、水磨头盔、水磨锁子护顶头盔、抹金凤翅盔、镀金护法顶香草压缝六瓣明铁盔等,但却并未直接提及“笠型盔”这一名称。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笠型盔”的说法是虚构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笠型盔,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明代制式盔甲的名称,而是指从宋元时期就存在的一类头盔样式的统称。其中,“笠”即斗笠,而“笠型盔”则是指那些类似于斗笠,圆形且带有帽檐的头盔。中国古代头盔除了头戴部分,还有用于保护脖颈、侧脸等部位的部件,称为顿项,顿项与头盔结合即形成兜鍪。那么,明代的笠型盔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通过几件文物和古画来一窥其貌。
成都凤凰山明墓出土铁盔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件出土于明代蜀王世子朱悦燫墓的铁盔。该盔出土于成都北郊的凤凰山南麓,是1970年部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这顶铁盔高22厘米,直径19厘米,考古人员发现它时,它被遗弃在中庭。这顶头盔就是一顶笠型盔,可以看到它具有像斗笠一样的短檐,后面还有残留的顿项。
不止在王墓中有所发现,从一些明代的画作中也能看到这种样式的头盔。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徐显卿宦迹图》中就有这样一幅画,描绘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右侍郎徐显卿仕宦过程中的一些大事。画中的士兵们,他们的头盔大致都是圆顶带短檐,头后部有顿项,属于笠型盔的样式。
明代军士的头盔是否都是如此朴素呢?答案并非全是。从一些古画和文献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有些头盔是有装饰的,最常见的莫过于头盔上写有“勇”字。
这种“勇”字头盔,我们可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出警入跸图》中看到。这两幅图描绘了明代的皇帝们出京去皇陵祭拜先人的场景,皇帝出行,警卫的士兵和仪仗自然不可或缺,画中的士兵头盔上“勇”字清晰可见。而且,这礼仪场合的头盔也不再是单调的灰色,而是鲜艳的大红,这可能也就是《大明会典》中多次提及的“硃红油贴金勇字铁盔”了吧。
《出警入跸图》局部 二、如何看待李宁的新款? 李宁经理表示,新款服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笠型盔,并附上了几张复原的笠型盔照片。我们前面已经为大家展示了考古发现和传世古画中明代的笠型盔的形象,大家觉得它们相似吗?如果要我说,确实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但灵感这种东西,其实也是一种主观的认知,而且这种圆顶帽子带护耳的款式,在市面上实在是太多了,就像有网友提到的,保尔柯察金的帽子,也有类似的造型。
对于这次的争议,李宁经理在朋友圈中表示:“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同时,我们更应该自省,如何在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避免更多的误读。”前一句话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这并非一个商家在这种环境下应该说的话。至于后一句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或许,如果没有那个军绿色的配色,这套衣服就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了。
类似款式换成白色 参考资料: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版。 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广陵书社版。 社科院考古所:《成都凤凰山明墓》,《考古》1978年9月。 王熹:《明代军服述论》,《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