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冤案:骄臣遇君,死有余辜?
深度好文计划:周亚夫与七国之乱的恩怨情仇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亚夫的名字与七国之乱紧密相连。人们普遍认为,周亚夫如同他的父亲周勃一般,是汉室的守护者,刘家的恩人。然而,从汉文帝到汉景帝,这两位以贤明著称的帝王在对待周家的问题上,却显得格外刻薄。周勃在世时,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投入大牢,遭受狱吏的屈辱。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同样被冠以“死后谋反”的罪名,被逼至绝境。
周家父子命运相似,这背后究竟是文景二帝的刻薄,还是另有隐情?
一、权臣跋扈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那场改变汉室历史的“八月革命”。
公元前180年,汉室开国功臣集团发动了“八月革命”,推翻了吕氏家族长达15年的统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这批老革命家决定选择一位与吕后、刘盈无血缘关系,且性格软弱的刘氏宗亲登基。在反复权衡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
刘恒在家中安享天伦,却意外地成为了皇帝。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刘恒获取皇位的代价是骨肉分离。
众所周知,汉文帝的皇后是窦太后窦漪房。但窦太后并非文帝的原配。在她之前,文帝的原配另有其人。据《史记·外戚列传》记载,代王王后生有四子。代王未立为帝时,王后不幸去世。及至代王登基,王后所生四子也在短短数月内相继“病死”。孝文帝登基数月后,“公卿”请求立太子,而窦姬的长子最长,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
这位王后究竟姓甚名谁,已成为千古之谜。但许多人猜测她是吕家的女人,因为吕后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刘吕联姻政策,刘恒的原配代王后很可能就是这项政策的产物。
要知道,吕后执政时对刘邦的儿子下手毫不留情,最终刘邦的儿子中仅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幸存,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他的存活并不意外。但刘恒与吕后并无血缘关系,他能从吕后手中幸存,绝非仅仅因为低调。他很可能与吕家联姻,表示了对吕家的忠诚。
然而,这位代王后在刘恒登基前就已去世,她是否被杀,已不可考。但她的四个儿子在刘恒登基后不久相继“病死”,这显然是非正常死亡!这也足以推断出代王后的身份,若非这四个孩子有吕家血脉,真难以想象皇帝为何要杀害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四个!
那么,究竟是谁逼得皇帝这样做呢?答案很可能是功臣集团!而功臣集团的领头羊,无疑是政变功臣的首领周老太尉!
汉文帝表面上虽然忍气吞声,但心里一定记住了周勃的所作所为。至于汉景帝,那时他已8岁,一夜之间失去几位哥哥,他能忘记吗?文帝地位稳固后,周勃被迫告老还乡。此后,每当朝廷官员经过他的地盘,他都会身穿铠甲,如临大敌。有人说他老糊涂了,患上了被害妄想症。然而,他真的只是老糊涂了吗?不,因为他知道,自己与当朝皇帝之间结下了什么样的梁子。那是杀子之仇啊!估计周勃肠子都悔青了,虐帝一时爽,全家火葬场啊!后来,文帝就以这个为理由控告老周谋反,将他投入大牢,进行了一番严厉的惩罚。如果不是担心刺激到功臣集团,周勃恐怕就走不出大牢了。
二、桀骜不驯
周勃去世后,周亚夫接替了他的位置,小周完全继承了父亲“虐帝”的基因,对王室缺乏敬畏之心。
大家还记得汉文帝细柳营观兵的故事吧?
表面上看,这是周亚夫治军有方,汉文帝宽宏大量。但这件事背后的真相,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当时,长安周边有三座军营:霸上、棘门和细柳。霸上由宗正刘礼看守,棘门由祝兹侯徐厉坐镇。这两位一位是皇亲国戚,一位是功臣元老。汉文帝到他们那里视察时畅通无阻,但唯独到周亚夫那里时,却被拒之门外。这是周亚夫治军有方吗?那为什么后世皇帝视察军营的时候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呢?难道五千年历史就他周亚夫一个会练兵?
周亚夫 换作任何人处在汉文帝的位置,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不是周将军治军有方,而是这支军队眼里只有周亚夫而没有皇帝,万一他造反怎么办? 更过分的是,进营后周亚夫居然以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为由拒绝给皇帝行跪拜礼。甲胄在身,那你就卸甲呀!人家霸上、棘门跪得,你就跪不得? 汉文帝虽然表面上笑嘻嘻地说小周是“真将军”,顺便吐槽刚才视察的那两支军队都是废物点心,但心里早已怒火中烧! 在通常版本里,关于细柳营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但要是加上后面这句话,整个画风可就完全变了:汉文帝称赞周亚夫很久。一个月后,三军都被撤销了番号。 注意,是三军都被撤销了番号! 要说霸上和棘门那样的部队,撤销番号也就罢了,为什么连细柳营这支模范部队也跟着一起撤销番号呢?汉文帝的心思,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 这次裁军,不是细柳营被霸上和棘门牵连。恰恰相反,是那两个军营被细柳营给牵连了,因为汉文帝只有把他们也拉下水,才不会让人觉得他是故意针对细柳营和周亚夫。但汉文帝相比于赵构之流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既看到了周亚夫的桀骜和细柳营的威胁,但他同样理性地承认了细柳营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强军和周亚夫是“真将军”的客观事实。 正因如此,他在临终之前给儿子汉景帝留下了“国有难,找亚夫”的遗言,最终成功帮助儿子渡过了汉室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
三、对抗皇权
然而,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自恃功高,对皇室的轻蔑程度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朝初年,西汉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功臣(列侯)、诸侯王和宫廷势力(外戚加皇帝)三分天下的局面。刘邦为了争取另外两方势力拥护皇室的统治,给他们定下了白马之盟,即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违者天下攻击之。
再加上汉初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简而言之就是不折腾,但不折腾就没有立功的机会,无功就不能封侯。两相配套很好地保证了列侯爵位的含金量不被稀释。
可七国之乱后,诸侯王这一极已经废了。三足鼎立变成两极争霸,白马之盟存在的基础已毁。汉景帝立太子刘彻为太子后,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他想要封汉武帝的舅舅王信为侯。
可周亚夫却坚决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周太尉,周丞相,周将军,你说什么?!天下共击之?!你要击谁呀?!是不是想让我的儿子跟我那几个哥哥一样人间蒸发?! 八月革命的教训历历在目,面对功臣集团这种近乎摊牌的举动,汉景帝只好选择了隐忍,他还需要争取一个重量级的盟友出手帮他分化功臣集团。
此人就是汉景帝的亲娘,功臣集团事实上的领袖,无为而治的忠实推崇者:窦太后。
有必要说一下,自汉文帝中期,随着老一辈革命家日渐凋零,皇权开始日渐膨胀,而功臣集团却在日渐走下坡路。
为了压制皇权,功臣集团最终选择了与后宫的母权联盟。
所以汉景帝与窦太后虽为母子,但同时也是政治对手。毕竟权力面前无亲情嘛! 但七国之乱后,功臣集团回光返照,周亚夫强势崛起,窦太后在集团中的地位无形中被周亚夫给瓜分了,再加上他在七国之乱拿窦太后的心头肉梁王刘武当挡箭牌这件事也让老太太一直对他不爽。于公于私,拿掉周亚夫都是符合老太后利益的。 老太后表示:当初我老公要给小舅子封侯他们就拦着不让,可怜我那兄弟到死了才封侯,吾甚恨之。你放心大胆地给小舅子封侯吧! 在得到窦太后的支持后,汉景帝腰杆子瞬间就硬起来了。不久之后,匈奴那边就有几个脱北者前来投靠汉朝,汉景帝打算借这个机会破一破白马之盟,给这群国际友人封个侯。 面对汉景帝的反攻,周亚夫还是那一套老掉牙的白马之盟。可这次汉景帝非但没有再退缩,反而不要钱似的一口气封了五个侯。 周亚夫为了表示抗议,“因病谢”。汉景帝也不客气,你病了那就回家养着吧!于是汉景帝中三年,周亚夫“以病免相”。 哪怕到了这个地步,汉景帝也还准备给他一个机会,毕竟一个能御百万军的柱国大将军,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呀!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那段剧情了,汉景帝特地摆酒邀请周亚夫喝酒,席间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想看他什么反应。这其实跟指鹿为马一样,都是一种服从性测试。用一种特别离谱的方式看看你是否会为了迁就我,把自己的尊严按在地上使劲摩擦。只要你放下你功二代的骄傲,乖乖成为皇权座下的一条忠犬,大家就还是好同志。 可惜,老周家父子对老刘家父子的轻视是刻在DNA里的,受到侮辱的周亚夫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在申诉无果后又“免冠而去”。 唉,此怏怏者实非少主之臣啊!换作你是汉景帝,对周亚夫你杀是不杀呢?
文史君说 常言道“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周亚夫父子在臣权压过君权的时候把威风耍尽而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落得那个下场,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西北狼)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