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人物 >

李唐定都长安:长安胜出洛阳、太原、襄阳三大理由揭秘

时间:

李唐王朝将首都设立于长安,这一决定非偶然,实乃历史的必然。其背后,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历史渊源之深

追溯至西魏时期,北魏六镇起义虽被镇压,但尔朱荣的崛起,使得原六镇豪强、军民纷纷投靠。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带领其旧部在关中地区稳固根基。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反目成仇,遂率众投奔宇文泰。宇文泰弑君后,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高欢则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北魏因此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两者在长安与邺城分别定都,开启了长期的对抗。

继东魏后,北齐崛起,取代了东魏;西魏演变为北周。北齐与北周在北方形成对峙格局。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公元581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仍以长安为都。长安城虽历经战乱,破败不堪,但杨坚在汉长安城南重建大兴城,成为新的长安。隋朝长安虽与汉长安不在同一位置,却相去不远。

隋朝灭亡后,唐朝承袭隋制,李渊自然也将首都定于长安。中国封建王朝在继任时,通常选择前朝或数朝的都城,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对历史的尊重。例如,刘邦定都长安,与秦都咸阳相隔不远;西汉灭亡后,王莽的新朝亦定都长安。

二、战略格局之优

隋朝时期,长安为首都,隋炀帝又将洛阳定为东都。然而,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在江都扬州,曾欲迁都扬州,终未成行。刘文静在《旧唐书·刘文静传》中提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李渊在隋末担任太原留守,刘文静与李世民密谋起兵,刘文静建议在太原起兵,进入关中,定都长安,以关中为基地,统一天下。

李渊起兵后,按照李世民和刘文静的谋略,从太原攻入关中,最终成功称帝。在当时,这是最正确的战略。李密选择与隋朝死磕洛阳,吸引了几乎所有隋朝残存军事力量的攻击,而唐朝则得以在关中保存实力。

三、家族根基之固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是贺拔岳旧部,后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西魏定都长安,李虎及其家人自然居住在长安。李渊在长安出生,李世民在咸阳出生。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李世民在太原,李建成与李元吉在河东,李渊的女儿女婿大多都在关中。

李渊起兵后,其女儿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在鄠县起兵反隋,聚集了7万人;另一个女婿段纶在蓝田起兵,聚众万余人;族弟李神通在鄠县起兵,集结了数千人。这表明李渊的很多族人都住在关中,关中才是他的根据地。

当时,可供李渊选择的都城只有太原和长安。太原虽靠近中原与北方,却容易遭到突厥人威胁,且与河北、河南交界,易发生冲突。相较之下,关中的长安更适合作为都城。

至于洛阳,则是王世充和李密激烈争夺的地方,李渊不会趟这浑水,保存实力更为明智。

公元624年,李渊曾因担心突厥南下的威胁,欲将都城迁至襄州(今湖北襄阳)。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等人都同意了。然而,李世民极力阻止迁都,最终说服李渊放弃迁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