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独步天下 千年之谜终揭晓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不耳熟能详地听闻“商鞅变法”这一壮举,同样,“南门立木”的故事也广为流传。然而,对于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却鲜有人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奥秘。
“百代之后,皆行秦法”,这句话道出了秦法的真谛,即是商鞅之法。回望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地处边陲,除了在秦穆公时期,凭借百里奚之才,三定晋君,一扫西戎,短暂地在中原诸侯面前展露头角外,其他时间,秦国在中原诸侯眼中,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蛮夷”。
正如秦孝公所言:“诸侯卑秦”,没有一个诸侯会将秦国放在眼里。然而,自商鞅入秦推行变法以来,秦国如凤凰涅槃,迅速崛起,短短数年便实现了“兵强马壮,国富民强”。随后,商鞅率领军队与魏国交战,一场初代版的“鸿门宴”,便将魏军主帅公子卬擒获,夺取了河西600里土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开封)。自此,秦国正式跻身战国七雄,开启了“奋六世之余烈”的辉煌征程。
商鞅变法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打碎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的系统性重塑。它让秦国脱胎换骨,宛如重生。若将秦国比作一台战争机器,那么,给它装上操作系统的便是商鞅。商鞅之法,便是秦国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并保持极高的运转效率。
尽管秦国人对商鞅恨之入骨,秦惠文王甚至将他车裂,但商鞅之法却得以传承。更为神奇的是,这套操作系统,竟成了后世20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底层逻辑”。以一己之力,影响后世2000多年,这正是商鞅变法的震撼之处。
那么,商鞅在秦国究竟变了什么法?
商鞅出山,三见秦孝公
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公族之后,正宗的老姬家人,也被称为“公孙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姓“公孙”。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孙并非姓氏,能被称为“公孙某”,则证明此人是公族后代中的“孙子辈”。如秦惠文王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公子虔”和“公孙贾”。
战国时代的卫国,已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卑微小国”。商鞅从小热爱“刑名之学”,在卫国无法施展才华与理想,于是,他远赴魏国,投奔相国“公叔座”门下。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推行变法的国家,也是率先突围,成为战国第一强的国家。在魏国主持变法的大佬叫“李悝(kuī)”。这位大佬现在的知名度很低,主要被商鞅的光辉所掩盖,但他却是真正的变法第一人,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汇集各国法典,编制成了一套《法经》,其核心思想便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商鞅是李悝的忠实粉丝,完全继承了法家思想。公叔座深知商鞅的才华,也知道魏国在魏惠王手中开始走下坡路,因此,他打算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重振魏国当年的雄风。
然而,公叔座还没来得及推荐,自己便病倒了。毕竟年纪大了,岁月不饶人。魏惠王亲自前来探望他。魏惠王并非关心老同志,而是想询问:“你走了,谁能接替你的位置”。
趁此机会,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商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相国府中也只是“中庶子”,魏惠王根本没听说过他。公叔座竟然让商鞅接替他的位置,魏惠王心想:“卫鞅是什么鬼,没听说过,这老头子看来病得不轻,开始说胡话了”。
因此,魏惠王只是嘿嘿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公叔座明白,魏惠王不想重用商鞅,于是,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又对他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那务必把他给杀了,否则,将来会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魏惠王点头答应,但转身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公叔座去世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了他,在他看来,商鞅只是一个毛头小子,犯不着为他操心。
恰好此时,西部的秦国在招贤纳士,商鞅怀揣着李悝的《法经》,前往秦国。
秦国的当家人是“秦孝公”,这是一位一代明君。自从秦穆公死后,到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压制,其中主要是与秦国接壤的魏国。
魏国自从李悝变法之后,又引进军事人才吴起,创建了战国时期的特种兵“魏武卒”,与秦国大战,夺取了河西原属秦国的五座城市。吴起以“河西太守”的身份驻扎在这里。
因此,秦孝公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辉煌霸业。商鞅来到秦国后,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根本就见不到秦孝公,更没有机会去推销他的理论。
然而,商鞅并非一个迂腐的读书人,他很快就认识了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通过景监的介绍,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尧舜禹三代的“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送走商鞅后,秦孝公还埋怨景监:“你给我推荐的是什么玩意儿,夸夸其谈,浪费我的时间”。
在景监的斡旋下,秦孝公又给了商鞅一个机会。
第二次见面,商鞅给秦孝公谈夏商周三代的“王道”,秦孝公依然不感兴趣,下来又把景监给臭骂一顿。
商鞅对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次保证能成功”。
第三次见面,商鞅给秦孝公讲了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这下戳中了秦孝公的痛点,他与商鞅聊了很久。
为了能顺利推进变法,秦孝公特意组织了一场“讨论会”,邀请秦国权贵、朝中大夫一同参加。
果然,大臣甘龙首先提出反对,他说: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中心思想便是:“古法很好,圣人都是这么用的,老百姓都习惯了,官吏们也都用顺手了,这样很好,不需要任何改变”。
商鞅早就知道,变法一定会有阻力,这些守旧派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反对。因此,他对甘龙说: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做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中心思想便是:“聪明的人,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
商鞅要做的,就是推翻原有的“游戏规则”,建立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终还是秦孝公一锤定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面主持秦国变法改革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