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杨乃武案波及百官:清末奇案背后的权力漩涡

时间:

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情,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其根源皆因当地知府的陷害,以及各级官员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乃至屈打成招而衍生。

此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小白菜丈夫的死亡原因,以及小白菜与杨乃武之间被三人成虎的关系。此外,当地知府对杨乃武的怨恨,逐渐演变成百官的染指与牵连,直至真相大白,使得众多官员被革职,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审视这一案件后,许多人认为百官因此被革职,乃是因为官官相护,官员层层的腐败。

然而,若我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将其放大、拓宽、活化,便会发现导致百官被革职的原因只有一个,目的也只有一个,即小白菜案件只是导火索,是导火索,而非根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此案涉及的官员。其中,杭州知县刘锡彤、杭州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浚为案件中的核心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他们手下的一众关节、点线,以及背后的靠山——“左宗棠”。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汉人,无一例外地有着湘军背景或靠山,无一例外地成为某个封疆大吏的保护伞。

在大家看到这些资料后,是否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就请耐心听我慢慢分析。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棋局。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满清手下的将军、八旗兵在和平时代的养尊处优下,已经变得肥胖不堪,战斗力几乎为零。为了对抗这股来势汹汹的反叛军,满清中央开始放权给汉人,让他们进行团练。其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因清政府的放权,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两大势力——湘军、淮军。

然而,在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消灭后,清政府开始了“收权”,具体措施包括曾国藩湘军的剪裁,以及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汉人的力量。

当时的曾国藩可能已经意识到“鸟尽弓藏”的道理,正如明朝小说《1566》中严嵩写给胡宗宪的信中所描述的那样:“朝廷一日不可无东南,也一日不可无宗宪,倭寇在,宗宪就在。”这句话放在曾国藩身上同样适用:“乱军在,湘军就在。”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一鼓作气剿灭了太平天国。随着太平天国的灭亡,其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位置也逐渐化为泡影。为了使淮军和湘军势力均等,以压制曾国藩,慈禧大力扶持了淮军。

然而,不论满清政权扶持谁,他们的统治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汉人凌驾于自己之上。

为了打击一系列风头正盛的汉人,1873年的“小白菜案”终于出现了。当时,满清亲王以“大清依然有青天”的口号办理此案。

当时杭州当局的官员或许没有料到,这个本想搪塞的案件,竟会给满清中央高层带来如此大的谈资,也没想到他们会借此谈资进一步打击汉人集团。

我们可以用一例来看:杭州的巡抚为了不让此案件闹大,下令不准再上奏,然而,满清中央知道了这件事后,竟然驳回了这位背后站着左宗棠官员的命令,这无疑是对其打脸。

这一举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波诡云谲的朝局中,却进一步打击了汉人、湘军以及各位封疆大吏的势力和权威,让他们以此警醒,这是满清的天下。

(因太平天国运动,汉人势力空前膨胀,而在此次动乱平息后,满清政权便开始着手收权)

最终,借助此案,中央的满清顺利地打击了以湘军系为首的封疆大吏,打击了汉人因太平天国运动树立的权威,罢免了许多汉人得力的官员,目的只是为了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