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欧洲边缘的俄罗斯:融入困境之谜

时间:

俄罗斯人心中充满了疑惑:“我明明是欧洲的一份子,为何欧洲的大门对我紧闭,任我如何敲打,都无法打开,仿佛只有我用力踹开,才能踏入其中。”

然而,俄罗斯真的踹开了欧洲的大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俄罗斯用尽全力将欧洲的大门摧毁,欧洲人也不会轻易接纳他们。因为在欧洲人的眼中,俄罗斯并非真正的欧洲人,尽管他们身处欧洲,却始终无法融入欧洲人的社会圈子。

欧洲人对于俄罗斯的不接纳,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这种隔阂似乎无法轻易弥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这一历史根源。

文化信仰的分歧 欧洲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希腊,繁荣于罗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马被视为欧洲的正统,文明的象征。然而,欧洲并非仅由罗马人构成,在北部、西部和东部,还居住着众多游牧民族,他们被罗马人统称为“蛮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包括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原本居住在北欧和波罗的海附近,他们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南下,与罗马人产生了接触。日耳曼人作为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而罗马则因其富饶繁华而成为战争的目标。

尽管罗马人战斗力强大,如凯撒大帝曾在《高卢战记》中描述与法兰克人的战斗,但日耳曼人如同蚂蚁般顽强,难以被彻底消灭。因此,在一段时间的战争后,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形成了相对和平的关系,日耳曼人甚至成为罗马的雇佣军。

凯尔特人原本生活在莱茵河和塞纳河附近,但在日耳曼人的攻击下,被迫东迁。然而,东边是茫茫大海,他们只能驾船寻找小岛,最终抵达了现在的英伦三岛。凯尔特人以为在小岛上安全无忧,但不久后,日耳曼人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追至,占领了这片土地,将凯尔特人驱逐至北方的苏格兰。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合并后,形成了英国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则生活在东欧平原,他们分为三支: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在罗马帝国时代,这三种人并非欧洲主流,他们都要仰赖罗马,将其视为欧洲文明的中心。

罗马原本传承的是希腊文明,信奉“多神论”,如宙斯、雅典娜、波塞冬和阿波罗。然而,基督教的兴起成为罗马史乃至欧洲史上的重大转折。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分裂为东西两大教会,双方都自认为是正统。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尽管罗马帝国的皇权倒下,但宗教神权依然存在,并号召教徒们与日耳曼人战斗。在欧洲无主的情况下,众多日耳曼分支建立了欧洲国家,如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和西哥特,几乎整个欧洲都成为日耳曼人的天下。

西罗马灭亡后,“罗马”这个金字招牌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公元800年,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基督教正式抛弃了罗马帝国,选择与日耳曼人合作。此后,众多欧洲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为他们认为信奉基督教就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

其中,包括西斯拉夫人,也就是现在的波兰,他们与日耳曼人关系密切,这也是波兰与俄罗斯长期不和的原因之一。

此时,东罗马帝国依然存在,在君士坦丁堡也有一个教廷。他们看不惯罗马教廷与日耳曼人合作,于是在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西边的基督教改称为“天主教”,东边的基督教坚持称自己为“东部正统教会”,简称“东正教”。

东斯拉夫人一直跟随东罗马,因此也信奉东正教。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在灭亡之前,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亚,以“罗马女婿”的身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招牌。他在莫斯科仿照罗马设立元老院,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以罗马的双头鹰为国徽,自称“第三罗马”。

正是这个伊凡三世,起兵反抗蒙古人的统治,最终统一周边各个公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伊凡四世继位后,被称为“沙皇”。彼得一世时期,俄罗斯被称为“俄罗斯帝国皇帝”。

从文化信仰的角度来看,欧洲与俄罗斯的矛盾在于争夺“罗马继承人”的身份。日耳曼人以罗马正统自居,但俄罗斯人却不承认,他们认为罗马正统在俄罗斯。

“罗马”这两个字分量沉重,犹如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谁拥有它,谁就是正统。

俄罗斯扩张留下的阴影 俄罗斯被誉为“战斗民族”,自成立之日起,便不断扩张。从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逐渐膨胀至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这种膨胀并非简单的吹气球,而是伴随着周边国家的血与泪。

沙俄为何要扩张?长期以来,人们将沙俄的扩张归结为“吞噬土地”,认为俄罗斯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然而,沙俄为何要扩张,难道仅仅是为了占有更多土地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俄罗斯这几百年来四处出击,忙忙碌碌,其实是为了寻找出海口。

打开俄罗斯的地图,我们会发现,沙俄如果不扩张,就只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起点是莫斯科,位于欧洲腹地,北边是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和瑞典,西边是波兰、奥地利,东边是广阔的西伯利亚。

如果不扩张,俄罗斯就像战国时期的韩国,四面楚歌,无险可守。

伊凡四世上台后,开启了沙俄的第一轮扩张,向东翻越乌拉尔山,占领广大的西伯利亚。当时的西伯利亚人迹罕至,主要是蒙古人的牧场。由于蒙古人的生活并不固定,也没有戍边部队,因此沙俄轻易地占领了这里。

沙俄向东是为了寻找出海口。他们没想到,往东方向如此之远,几乎跑半个地球,却还未见到大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抵达了鄂霍次克海,中国人称之为“北海”。

到了大海边,就不能再往东走了。他们要考虑的是南下还是北上。往北是越走越冷,俄罗斯人再硬的体格也扛不住。于是,他们选择了向南,往大兴安岭、黑龙江一带发展,于是就有了“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以强硬手段阻止了沙俄的南下,中俄两国正式划定边界。

向南发展受阻,他们只有选择北上,很快占领了堪察加半岛,通过白令海峡发现了阿拉斯加。至此,沙俄的触角从莫斯科出发,一直延伸至美洲。

彼得一世上台后,开始向北拓展,与瑞典展开“北方战争”,通过战争,俄罗斯拿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拥有了“北海舰队”。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不佳的原因。

1762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上台,成为俄罗斯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大帝,被誉为俄罗斯版的“武则天”。她通过“俄土战争”,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设立了“黑海舰队”,并与普鲁士、奥地利联手三次瓜分波兰。

俄罗斯获得了波兰62%的土地,普鲁士获得了波兰20%的土地,奥地利获得了波兰12%的土地。从此以后,波兰在世界上消失了,长达123年。这是波兰与俄罗斯之间最大的仇恨。

在这个时期,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都被俄罗斯收入囊中。叶卡捷琳娜大帝曾放言:“如果我能活200岁,整个欧洲都会匍匐在我脚下。”

夺取了克里米亚后,俄罗斯的舰队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但出海仍面临重重困难。打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黑海四周被陆地包围,唯一的通道是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全长361公里。

穿过土耳其海峡后,只是到达了地中海。要想继续向外出发,要么北上经过英国人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要么南下经过埃及人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抵达阿拉伯海。

可以说,俄罗斯的出海之路困难重重。因此,俄罗斯要想出海,必须掌控波罗的海。至于东方的海参崴,是俄罗斯扼制太平洋的一枚棋子,对欧洲的竞争帮助不大。

因此,在欧洲人眼中,俄罗斯就是四处拳打脚踢的“野蛮人”,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为伍。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战败,割让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尼古拉一世自杀殉国。

接替尼古拉一世的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一句悲凉的话:“俄罗斯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俄国陆军,一个是俄国海军。”从这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独行侠”的背影。

血统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俄罗斯是东斯拉夫人,但在欧洲人眼中,他们已经不再算是纯粹的斯拉夫人,因为他们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

有这么一句话:“撕开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蒙古人)。”因此,在欧洲人眼中,俄罗斯人是亚洲人,不属于欧洲。所谓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进入苏联时期,俄罗斯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与欧洲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明显分歧。冷战阶段,美国成为欧洲背后的靠山,与苏联明里暗里争斗。

尽管苏联当时的体量巨大,足以与美国对抗,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向欧洲示好,希望融入欧洲的圈子,却遭到无情拒绝。

从此以后,俄罗斯一直徘徊在欧洲门外,总想试图闯入其中。然而,宗教信仰、历史恩怨、血统不纯等问题,都不过是借口。归根结底,就两个字——利益!

欧洲已成为美国的傀儡,让俄罗斯融入欧洲的圈子,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旦俄罗斯融入欧洲,那它将成为欧洲当之无愧的大哥,美国将失去话语权。

大国博弈,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旦有足够的好处,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欧洲接受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