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 诞生之谜:谁首唱共产党宣言?
1871年3月18日,历史的画卷上,法国巴黎的工人阶级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勇敢地掀起了反抗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如同闪电一般划破长空,激荡着无产者的心声。三周之后,即3月28日,经过人民的共同奋斗和投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这座英雄的城市中诞生了。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资产阶级军队与普鲁士的勾结如同梦魇般降临,他们发动了疯狂的反击。整个巴黎城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塞纳河被染成了红色,这不仅是鲜血的流淌,更是对人性与文明的亵渎。随着最后一批公社社员的英勇牺牲,5月28日,巴黎公社终究未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失败了。
在巴黎公社的烽火岁月里,一位名叫欧仁·鲍狄埃的英勇战士,以3352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公社的委员。但随着公社的覆灭,鲍狄埃不得不隐藏身份,转入地下。回忆起那段充满悲壮与抗争的日子,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于1871年6月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吞山河、悲壮雄伟的无产阶级战歌——《英特纳雄耐尔》。这首诗歌,我们今天称之为《国际歌》。在离开巴黎、流亡海外的岁月里,鲍狄埃始终怀揣着对无产阶级事业的信念,直到1880年才重返巴黎,然而,他的人生旅程在1887年11月6日画上了句号。
1888年盛夏,为了纪念鲍狄埃的伟大贡献,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里尔组织了工人之声合唱团。当党组织将鲍狄埃的诗集呈交给作曲家狄盖特时,他从中选择了《国际歌》进行谱曲。鲍狄埃的诗句中蕴含的澎湃革命热情,让狄盖特热血沸腾。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听取工人的意见,最终,这首气吞山河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问世。
自那以后,《国际歌》响彻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国际歌》也因此被誉为歌曲形式的共产党宣言。
列宁曾对《国际歌》给予高度评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将他抛向何方,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乡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旋律,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最早在中华大地上唱响《国际歌》的是1918年留法勤工俭学会的青年学生。国内最早对《国际歌》进行翻译的是列悲,他将《国际歌》翻译后,以《劳动歌》为题,刊登在1920年由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周刊《劳动者》上。此后,郑振铎、萧三、陈乔年、瞿秋白等人都曾进行翻译。如今我们所传唱的版本,是在1962年4月28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萧三1939年的译文进行修改,并经集体审定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
当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国际歌》那激昂悲壮的旋律都将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