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隐秘烈酒之谜:历史悬疑下的饮酒态度
百家说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不同文明的轨迹。近期,中美合作对浙江上山遗址的陶器残留物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发现将中国的酿酒历史追溯到了万年之前。当时,人们利用稻米、薏苡、稗草、小麦族、橡子、百合等多种原料,酿造出了美酒。这一发现,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证据,为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蒸馏技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青铜蒸馏器,便是这一技术的有力证明。不久前,考古专家用黄铜材质1∶1仿制了这套器物,并成功蒸馏出平均酒精浓度为22度的白酒。若采用50度回糟酒进行蒸馏,酒精浓度可提升至70度。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拥有相对高超的蒸馏技术。
唐宋时期,文献中记录了许多著名的“烧酒”,民间也大量售卖酒水。李白的醉诗百篇、武松连喝18碗酒上山打虎的故事,更是传颂千古。总之,中国人对酒的热爱,以及对高度酒的偏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然而,与中国相比,欧洲的烈酒文化却显得相对薄弱。除了威士忌、伏特加等少数烈酒之外,日常饮品主要以各类果酒为主。其中,威士忌的历史虽然稍早,但流行起来却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伏特加则是在15世纪之后出现,最初主要用于医疗和宗教仪式,后来才逐渐走向民间。
那么,为何欧洲在古代没有形成烈酒或白酒文化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其实,并非欧洲人不爱喝烈酒,而是由于他们的烈酒历史短暂,没有形成相关的文化,因此至今不盛行喝烈酒。那么,欧洲为何没有形成喝烈酒的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技术与原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技术方面。
酿造烈酒,首先需要有蒸馏技术。然而,关于蒸馏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学者李约瑟等人的论断存在许多错误。李约瑟将蒸馏器分为AB两型,A型被西方命名为“希腊式”或“地中海式”,B型被命名为“蒙古式”或“中国式”。他认为A型演化出了B型,同时A型在中国还演化出了“云南汽锅”,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事实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青铜汽柱甑”与云南汽锅极为相似,表明汽锅最晚在商代就已经成熟,远早于李约瑟所认为的公元1、2世纪。此外,2011年海昏侯墓中出土的B型蒸馏器,也是现代蒸馏器的原型。这些证据表明,AB两型蒸馏器在中国有着完整的证据链,可以认定为中国本土起源。
其次,原料方面。
酿造烈酒的第二个基础是原料,通常是谷物,包括水稻和小麦。至于水果,虽然也能酿造高度酒,但要求相对较高,在古代很难实现。对于古代欧洲来说,想要酿造烈酒,就需要有相对富余的小麦,但欧洲却缺乏这一条件。
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的“罗马轻犁”只能浅耕,因此只能耕种“薄地”,很多土地无法耕种。古罗马时期的种收比是1:2或1:4,这导致罗马帝国人口估算存在严重问题。以罗马轻犁反推,古埃及也不可能掌握深耕犁,因此古埃及是古希腊、古罗马粮仓的叙事存在严重问题。
在这种农业条件下,还要考虑到不时出现的天灾,导致欧洲粮食非常紧张,很难拿出多余的粮食酿酒。这也是古代欧洲多用水果酿酒的重要原因,也是后来西方盛行果酒的原因。
中世纪后,欧洲引进“重犁”,可以开垦更多土地,收成也大幅度提升,欧洲人口开始大幅增长。此后,以大麦、小麦为主要原料的威士忌(初期并非蒸馏酒)和意大利的谷物蒸馏酒相继出现。然而,欧洲重犁的缺陷很多,比如需要三四个人操作,每使用几分钟就要停下来清除泥块等,远不能与中国犁的效率相比。
十七世纪之后,欧洲引入中国犁,在英国引发“农业革命”,进而促成了“工业革命”。事实上,英国工业革命是建立在引进中国农具促成的欧洲农业革命基础上的,这一点被诸多西方学者提出。然而,国内一些人却拼命吹嘘英国贡献,贬低中国古代成就,这一点显然值得深思。
总之,这一阶段欧洲解决了粮食问题,更解决了大规模蒸馏酒的技术问题。然而,欧洲酒文化已经成型,很难再盛行烈酒了。
历史即现实,现实即历史。由于长期缺乏蒸馏技术与足够谷物的客观原因,造成了如今欧洲人不盛行喝烈酒的现象。反之,如今欧洲人没有喝热水、吃炒菜等生活习惯,显然与这种习惯是否“健康”无关,背后也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将如今欧洲生活习俗背后的原因一一探究出来,将之拼图,也能一窥欧洲古代真貌。而以本文探究的原因来看,欧洲显然粉饰优化过古代史,导致很多历史叙事不符合逻辑,因此被质疑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参考资料:《孟晖:海昏侯的蒸馏器,如果李约瑟爵士能够得知这一划时代的考古发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