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容揭秘:朱棣篡改画像之谜
谈及我国历史上诸多帝王的英勇事迹,明太祖朱元璋的名字必然会被提及。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创造了无数奇迹,完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元朝末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灾荒,无家可归的朱元璋流落街头,一度濒临饿死,最终沦为乞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身社会底层的人物,最终却开创了大明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随着身份地位的提升,朱元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他的相貌。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容颜不再允许随意窥视。即使是身边的大臣,在汇报工作时也要俯首帖耳,没有皇帝的圣旨,不敢抬头。这是因为,帝王的相貌极易引起争议,而前人对帝王相貌的记载既有优点也有缺陷,唯独朱元璋是个例外。
到了明清时期,绘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皇帝在即位后,一般都会让宫廷画师为其创作自画像。然而,朱元璋的相貌却只能用“丑”字来形容。这幅令人难以入目的帝王画像,曾被认为是清朝刻意抹黑明朝而故意为之,实则不然,这是他的儿子朱棣在暗中作梗。
明朝帝王画像的特点 帝王的自画像,在历史发展中似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关于其具体起源,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甚至在传说中也有帝王肖像画的出现。例如,在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战争中,为了确定军队的从属,曾用黄帝的肖像作为旗帜。春秋时期,关于帝王画像的记载也时有出现。尧舜二帝之画像,曾被孔子看见。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专为帝王作画的机构,尽管只是雏形,但在职能方面几乎已经确定。两汉时期,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画室,培养了一批绘画天才。
汉武帝曾召集天下善画之人进宫作画,这标志着宫廷画作的出现。在光武帝时期,皇宫中已经开始陈列历代贤能帝王的画像。史书记载,这些画像的存在起到警戒的作用,即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随后,帝王画像就成为一种风气。
1367年,朱元璋统一中国,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汉族再次获得统治地位。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刻,统治阶层为维护社会安定,颁布了一系列积极政策。这些政策为宫廷画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物质基础,并恢复了元朝时期已经废除的宫廷画院机构。
归根结底,这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明初,孝行图、功臣画像等被大量绘制,帝王肖像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祖宗帝后的自画像都放置在景神殿和永孝殿之中。后来建立的清朝也是如此。
由于这一举动的重叠性,不少学者怀疑,清朝入关之后存放帝王自画像之时,为了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对明朝帝后的肖像化存在一定的修改和污名化处理。然而,这仅仅是猜疑,并未得到证实。
据统计,现存明代帝后肖像画约有63幅,主要包括坐身像、半身像、胸像等,还整理成册,十分完备。其中,还专门为明宣宗朱瞻基画了射猎骑马图各一幅,部分皇后也有属于自己的肖像画。
由于明朝初年对帝王肖像画的大小并未形成统一规定,造成了如今画布的尺寸大小不一。这种情况到宣德年间得到了改变,朝廷层做出明确规定,帝王肖像画的大小统一在六尺五寸左右,紧接着对全身像和侧身向都做了不同规定,总之一个标准的模板在逐渐形成。
从发现的诸多画像可得知,明代帝后对自己的容貌十分重视,在色彩搭配、画面精细程度、构图形式方面都有着十足的发展。能为帝王作画的宫廷画师技艺都十分高超,但因害怕触怒龙颜,所以在过程中会对帝王的相貌进行适当美化,而朱元璋似乎是个例外。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12位帝王之中,现存肖像画最多的一个,其半身像和坐身像足有13幅之多。正常来说,人们应当对朱元璋的长相了解更加详细。实际上,他的长相和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了“相貌疑云”。
朱元璋相貌的争议 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朱元璋的画像数量虽多,但差距极大,主要呈现出两种状态。第一种相貌丑陋,不仅耳朵肥大,面部还充满麻点,没有任何的帝王之相,甚至像是一个猥琐至极的地痞流氓,下巴长度也十分不合理,就像是一个鞋拔子。第二种则迥然不同,画中的朱元璋五官端正,相貌非凡,天庭饱满,总之集各种优点于一身,仅从其面相就能隐隐看出帝王之气。
关于他究竟长什么样子,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称朱元璋在刚称帝之时,就曾通令全国,寻找画技杰出的高手来为自己画肖像。有一位画师知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定是平易近人的帝王,所以前来宫中为朱元璋画像,并且十分认真,对其相貌基本做到一比一还原。
但当朱元璋看到自己丑陋的形象时十分生气,当场下令将画师斩首,这一举动使得人人自危。后续前来的画师都担心龙颜大怒而导致自己因此丧命,便不敢再画出朱元璋真实的样子。为了让皇帝满意,这些画师自作聪明,将朱元璋画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
不曾想朱元璋同样愤怒,认为画中之人明显不是自己,这些画师因为身份欺君之罪而被斩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揣摩朱元璋的心思,采用了折中的画法,仅在脸部外形上追求与本人相似,其余部位尽可能追求美感,这才让朱元璋满意。
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真实的画作,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长相异于常人,虽说不至于太丑,但五官并不协调,所以他才会对画作要求十分严格。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较为丑陋的一类,似乎成了人们潜意识中朱元璋的真正长相。
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结果是清朝统治者为了诋毁明朝故意引导舆论,其实真实的情况,和其子朱棣有关。
朱棣的小心思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并不合乎正统。因为朱元璋将皇位的继承权交给了孙子朱允炆,后来因为一场削藩,燕王朱棣上演了一出清君侧,以靖难之名起兵造反,攻打南京城,最终朱允炆失踪,才有了朱棣的帝王之位。
从伦理上讲,这是叔叔抢了侄儿的皇位,虽说是家事,但也是一种篡权行为。朱棣为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美化,增强其合法性,对明朝官方历史记录进行了大范围的篡改,甚至不惜对其进行销毁,对负责记录的史观进行威胁。
在迫不得已之下,史官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朱棣的做法进行了虚构、隐匿、篡改、修饰甚至歪曲事实等手法,为后代研究明朝历史造成了巨大困难,其中就包括对朱元璋长相的研究。
建文帝元年,史官曾着手编写关于朱元璋的《明太祖实录》,但不到半年时间,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这份文献在续写之时,将朱棣君臣等定义为逆臣。在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当年10月就下令对此文献进行再修,并将负责的史官换成自己人。
这样做的动机就是篡改历史。在他当皇帝的第九年,对再修《太祖实录》的官员又心生怀疑,下令进行了第三次修改,编写完成后,朱棣亲自批阅,对其中不满的内容进行最后的修改。
全书分为275卷,共装订成205册。因为修改次数众多,所以饱受非议。对于自己父亲朱元璋的容貌,朱棣也对其进行修改,形成一种专有的说法。朱棣再三修改的《明太祖实录》中曾说:“吴元年,上梦人以璧置于顶,既而项肉隐起,疑其疾也,后遂成骨隆然。”
大致意思为,太祖皇帝朱元璋曾做过一个梦,梦中将一块玉璧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没多久,脖子上的肉就微微隆起,怀疑这是疾病,额头也随之鼓了起来。这种梦境之类的说法本就不真实,但朱棣却将这种描述加载了陈述事实的史书之中,无疑是用皇权肯定了朱元璋长相丑陋的说法,甚至还有理有据,更加让人容易相信。
在后来修建黄陵之时,朱棣又下令在碑文之上明确写道,太祖皇帝龙髯长须,项上龙骨隐起至顶,天威赫赫,望之如神。这些言语无疑是对朱元璋长相的再次描述。看似是在夸赞其容貌,实际上却是对丑陋的再度肯定。
在那个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帝王的圣旨更具有可信度。因为朱棣对历史的篡改和立碑,后续文献中对朱元璋外貌的描写便以此为准,于是才有了这抽象的画风。
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自画像背后的秘密。现存的图画之所以呈现出两种风格,并不是因为后续清朝的抹黑,而是当年朱棣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对历史进行了篡改,对后代造成了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董正.浅析朱元璋画像之谜[J].作家天地,2024,(04):3. [2]夏玉润.漫谈朱元璋画像之谜[J].紫禁城,2008,(04):12. [3]倪方六.朱元璋相貌疑云[J].文史博览,200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