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铁骑穿甲战东北,火烧鬼子显神威

时间:

相信热衷于二战历史的朋友们,对于这幅定格于1943年9月的画面定然不会感到陌生。这幅珍贵的影像,记录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与德军展开激烈巷战的前线场景。在这张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位头戴钢盔的苏联士兵,其中一位身着胸甲防弹衣,另一位手持火焰喷射器,他们正是闻名遐迩的苏联“铁骑军”——突击工兵旅的成员。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让苏军深刻意识到,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突击工兵部队,以应对特殊地区的突击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3年5月30日,首批15个突击工兵旅正式组建并开始训练,其目的主要是为部队在纵深地带的突击开辟通道。

每个突击工兵旅的编制包括1个工兵侦查指挥连,5个突击工兵营,1个军犬探雷连,以及1个轻型渡河器材保障分队。鉴于战斗任务的特殊性,其成员的年龄严格控制在40岁以下。单兵装备也是苏军中最精良的,包括波波沙冲锋枪,芬兰刀,班排还配有狙击步枪,反坦克地雷,DP机枪以及各种型号的手榴弹和特种燃烧瓶。所有突击工兵都比普通步兵接受更严格的肉搏和投弹训练,训练过程中,工兵必须穿戴钢盔和胸甲。

每个军犬探雷连由90名士兵和72条军犬组成,但在1944年以后,这种探雷连逐渐被取消。

苏联突击工兵旅的首次作战是在库尔斯克,1943年8月,第一突击工兵旅被配属至近卫第10集团军。在斯帕斯捷缅思科地区的首次战斗中,守卫233.3高地的有800名德军,他们在那里挖掘了长达900米的反坦克壕,通往高地的所有入口都布满了遥控地雷和双层铁丝网,高地还建有大量永备火力点。8月9日黄昏时分,进攻时间到来,此时德军正忙于晚餐,进攻恰逢其时,出其不意。在距离德军阵地150米处,突击工兵连在喀秋莎火炮的齐射后,从不同位置发起攻击,随后炮火向敌军纵深延伸,压制了德军的预备队。很快,工兵爆破障碍,冲入德军阵地,上士拉扎列夫冲在最前,在掩蔽部,一名德军军官向他胸部开枪,但由于胸甲的保护,他并未受伤,反手一枪将德军击毙。

这次行动后,苏军总结经验教训发现,突击工兵与其他兵种的配合,尤其是与步兵之间存在缺陷,完全作为进攻力量是不正确的,而将他们当做普通步兵也会造成重大伤亡,因为他们并不配备重武器和火炮,火力远不如重装步兵。

1944年春季,突击工兵开始加强重火力,每个突击旅配备了POKC-3型背囊喷火器营,部分近卫突击工兵旅还编制有PT-3扫雷坦克和TO-34喷火坦克团。在特殊地形下,还设置了福特GPA轻型和DUKW重型两栖汽车营。

突击工兵几乎参加了波兰、匈牙利、德国每场城市的争夺战。在但泽的巷战中,近卫第一突击工兵旅组建了30个突击小组,每组由4名突击队员、4名喷火手和1个火箭筒组组成,每个突击组配备1辆坦克或装甲车。此外,突击组还配备了爆破手,在攻击大楼时,当其他步兵向德军阵地投掷手榴弹,火力点尚未被消灭时,就动用突击工兵发射火箭弹。一般情况下,楼内守军若遇到密集手榴弹都会投降,若不投降,不久大楼就会被工兵爆破。

二战中突击工兵的最后一战是在中国东北的海拉尔。在攻击海拉尔日军坚固堡垒时,突击工兵对敌目标进行了充分的侦查和研究后发动攻击。他们的战术是在火力组的掩护下,工兵抵近防御工事。在防御机枪火力点时,掩护组通常用坦克堵住敌射击孔,以便工兵接近实施爆破。如果以上措施无效,就利用地形掩护或者直接调来大口径自行火炮轰击。工兵还想方设法引爆大型堡垒中的弹药,利用这种瞬爆的方式迫使日军离开建筑物。

随着苏军向中国东北深入,日军的抵抗更加疯狂,突击工兵则采用了更加暴力的新攻击方法。在进攻黑龙江虎头要塞时,向日军工事内注入了600升煤油;在进攻绥芬河城外制高点时,由于日军拒绝投降,向工事中注入了2吨汽油,直接将日军活活烧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大部分突击工兵部队被解散,但他们为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的功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