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崛起之谜:公孙度称霸三国之外,第四国霸主传奇
百家说史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仿佛道出了那个时代的全部纷争。然而,在这纷繁复杂的乱世之中,若仅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岂不是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我们熟知,东北的女真族曾两次南下入主中原,分别建立了金朝与清朝。正当三国混战、中原烽火连天之际,女真族的先祖为何未能趁此机会南下建国呢?
其实,在三国时期,正北方的鲜卑族、东北的高句丽和扶余族,都曾试图向南扩张,但最终都被阻挡了。而在东北方向,挡住高句丽、扶余的,正是魏蜀吴之外的第四大势力——公孙度家族。
提及公孙度,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或标新立异。若没有他,东北的渔猎民族或许早已南下,五胡乱华的景象或许会提前上演。
让我们回顾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当时,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郡,分别是乐浪、玄菟、真蕃和临屯。然而,到了东汉后期,朝鲜半岛东部东朝鲜湾一侧失去控制,玄菟郡迁至辽东郡北部,临屯郡则不复存在。朝鲜半岛西部西朝鲜湾一侧的真蕃也被取消,并入乐浪郡。总的来说,朝鲜半岛上仅剩西朝鲜湾的乐浪郡。
在西汉时期,辽河平原有辽东和辽西两郡。到东汉后期,辽东郡北部分出玄菟郡,辽西郡东部分出辽东属国。
东汉时,东北地区从北往南分别是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以及辽东属国。这三郡及辽东属国位于战争的第一线,我们称之为东北三郡一属国。
此时,高句丽雄踞长白山脉,扶余则位于辽河平原北部,女真族的祖先肃慎或挹娄被挤压到更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东汉在东北的主要敌人,正是高句丽和扶余。
东汉桓帝后期,高句丽、夫余屡次入侵东北三郡一属国,高句丽甚至杀死了乐浪郡的带方县令,并掠走了乐浪太守的妻儿。
167年(东汉桓帝延熹十年或永康元年),夫余王夫台率领两万骑兵入侵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孙琙大败之,斩首千余。
玄菟太守公孙琙,可以说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声大噪。辽东郡襄平人公孙延带着17岁的儿子公孙豹,从辽东郡来到玄菟郡,投奔公孙琙。
两家本是亲戚,公孙琙有个夭折的儿子也叫公孙豹,与公孙延之子同名。公孙琙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改名为公孙度,任命为郡吏,并为他定下亲事,还送他到名师处学习。
168年(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高句丽新大王四年),公孙琙因病免官,其麾下大将耿临领玄菟太守。辽东和玄菟是战争频发之地,太守责任重大,必须有强悍的身体。这年,菟郡太守耿临攻入高句丽,斩首数百人而归。
169年(东汉灵帝建宁二年,高句丽新大王五年),玄菟太守耿临再次攻击高句丽,斩首数百人,新大王伯固乞降。
这年,天子诏举有道之士,19岁的公孙度除尚书郎,到了洛阳,多亏了玄菟太守耿临的举荐。
172年(东汉灵帝建宁五年或熹平元年,高句丽新大王八年),耿临大举攻击高句丽。高句丽国相明临答夫率军以深沟高垒待之,旬月后,汉军攻之不克,饥困而归。答夫率数千骑追之,坐原之战,汉军匹马不返,玄菟太守耿临阵亡,此后玄菟郡太守之位一直空缺。
此时,公孙度已迁为冀州刺史(官职三品),只因举主公孙琙、耿临相继去世,公孙度朝中无人,不久免官。
189年(东汉灵帝中平六年),董卓执掌朝政后,中郎将徐荣举荐39岁的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徐荣和公孙度都是辽东人,年少相识,只是后来各奔东西。
两年前,中山相张纯起兵,与乌桓丘力居等人,劫略华北平原北部的幽州与冀州,屯兵肥如,攻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
这两年辽东郡没有太守,襄平县令(官职五品)公孙昭同时监管辽东属国,是该地区最高长官。公孙度早前将儿子公孙康送到辽东,请公孙昭照顾。然而,公孙昭根本没把公孙度放在眼里,竟然令公孙康担任一个伍长。
汉朝的军官最低就是什长(军职十七品),伍长并非军官,没有俸禄。
公孙度一朝得势,当然要报复,于是笞杀公孙昭于襄平市集。要在辽东站稳脚跟,杀一个公孙昭不够,公孙度又杀郡中豪族田韶等一百多家,血腥味弥漫于辽东。
正好玄菟郡、乐浪郡太守之位空缺,公孙度在这三郡一属国之地,连个同级别的掣肘之人都没有。
随后十多年,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主动附属辽东,而公孙度将宗族之女嫁给尉仇台,通过和亲结下强大外援。
高句丽故国川王同样主动附属辽东,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亦派遣大加(官名)优居、主簿然人等率军相助。
当时中原混战,很多士人避难于辽东,包括青州北海郡的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前河内太守李敏,也在辽东郡,公孙度想征辟他进太守府,但李敏显然不想屈居公孙度之下,又惟恐公孙度加害,于是带领全家,乘轻舟,浮沧海,莫知所终,可能迁居到海岛上。公孙度大为恼怒,掘开李敏父亲的坟,剖棺焚尸,诛其家族。
公孙度实力渐强,势力范围也在扩大,从辽东郡分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在辽东地区,公孙度控制了辽东、玄菟、乐浪三郡即辽西郡部分地区,再扩张东有长白山脉,西有燕山山脉,难度陡增。便从辽东半岛南端渡海到山东半岛,取东莱郡各县,设营州刺史。
此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公孙度便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
公孙度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出行时乘皇帝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九条玉旒,车驾后跟随头戴旄帽的羽林骑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对付袁绍,当然要笼络公孙度,于是以天子名义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拜武威将军(军职三品)。这时,公孙度在朝廷有三重身份,封永宁乡侯,拜武威将军(军职三品),领辽东太守(官职三品)。
当然,曹操也绝不白给好处,袁绍的心腹乐浪太守张岐去世,曹操便举荐自己的心腹泰山太守凉茂,转任乐浪太守。
公孙度也不惯着曹操,将凉茂扣留在襄平,但也没彻底撕破脸皮。
197年,高句丽故国川王去世,无后。
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有这个传统,新王要娶先王的王后及嫔妃,汉朝嫁到乌孙的细君公主,嫁到匈奴的王昭君,都是这个待遇。
故国川王有兄名拔奇,一直想称王,但不想续娶王后于氏,导致于氏改嫁其弟延优,即山上王。
203年,在公孙度的铁骑面前,拔奇率三万余人投降,并愿为公孙度带路,攻打高句丽。
公孙氏进入全盛时期,控制辽东三郡一属国,跨海有东莱郡,又征服高句丽、扶余等,雄张海东、威服外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