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岐阜失守:西军败局初现 多米诺骨牌效应初现端倪

时间:

在探寻日本历史深邃篇章的旅途中,我们不禁会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转折点产生浓厚兴趣。其中,庆长五年(1600年)的关原之战,无疑是一场决定日本实际最高统治者归属的战略决战。在这场决战中,以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遭遇了惨败。而西军之所以失利,诸多原因交织其中,但许多人认为,岐阜城的失守,正是西军败局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本鬼一一道来。

庆长五年(1600年)的六月,德川家康毅然离开丰臣家的核心领地近畿,开始了对上杉景胜的讨伐。七月,石田三成以丰臣政权“御年寄众”的身份,揭露了德川家康的十三项大罪,并拥立“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辉元为总大将,正式起兵讨伐德川家康。众多日本西部和亲丰臣的大名纷纷响应,西军的力量迅速壮大。

然而,以福岛正则为代表的丰臣家谱代大名以及日本东部的大名却站在了德川家康的一边,以德川家康为总大将的东军也迅速组建起来。于是,整个日本陷入了两军对峙的局势。除了丰臣秀赖之外,所有的大名都必须在东军和西军之间作出选择。尽管此时控制近畿的西军暂时占据优势,但对于以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来说,时间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因素。

由于缺乏丰臣秀赖的明确支持,以及核心成员人望不足,西军的团结成为了其致命的弱点。石田三成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鉴于东军主力必经之路岐阜城的主人是西军将领织田秀信,石田三成命令他坚守岐阜城,以阻止东军主力前进。

第二步,利用阻止东军主力的时间,西军一方面整合内部力量,另一方面积极攻占岐阜城以西的东军据点,同时劝说丰臣秀赖的母亲淀君,以获得丰臣家的正式支持。为此,西军分出数万主力进攻东军据点,同时将名义上的总大将毛利辉元和“御年寄众”首席增田长盛留在大阪,不断劝说淀君。

此外,东军不少大名的家属或领地都处于西军的控制或威胁之下,如果不能迅速攻入近畿,东军内部必然出现动荡。而那些心怀二心的西军大名,也会因为东军迟迟未至而不敢轻举妄动,这有利于西军的内部整合。只要西军能够守住岐阜城,石田三成就有时间完成他的既定目标,从而在道义上占据优势。

然而,石田三成的计划虽然完美,但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八月,东军开始进攻岐阜城,织田秀信主动出城与东军交战。但遗憾的是,织田秀信在兵力与野战素质上都处于劣势,最终惨败。东军随即攻城,已经损失大半兵力的织田秀信无力坚守,岐阜城不到两天便告陷落,石田三成也来不及派遣援军。

岐阜城的陷落引发了连锁反应。西军不得不将主力集中在大垣城以阻挡东军。然而,多支西军主力当时仍在对东军据点进行围攻,只能调动忠诚度存疑的西军大名(如小早川秀秋)上前线。攻克岐阜的东军士气大振,那些原本心怀二心的西军大名在岐阜城失守后也认为西军无望,纷纷选择倒戈。

更重要的是,由于岐阜城这一必经之路的失守,东军主力可以分兵绕过西军的大垣城防线,进攻西军的后方基地(如佐和山城),这导致西军对东军的动向如履薄冰。近年来的新说认为,德川家康正是利用这一点,引诱西军至关原,利用西军移动中防备松懈、各部失调的机会,一举击溃了西军。

总结而言,岐阜城的失守打乱了西军的计划,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完成内部整合和清除后患的情况下集结主力,那些心怀二心的西军大名也因岐阜城失守而倒戈。失去岐阜城的西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不得不按照东军的意愿选择决战地点,可谓是西军败局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