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世界历史 >

雍正遗诏双龙舞 乾隆稳坐六十三载

时间: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皇帝无疑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尊贵存在,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无人能及。然而,即便有着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在先,皇位的争夺依旧如同家常便饭,屡见不鲜。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到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这些事件犹如一场场血雨腥风,让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令人触目惊心。

有些人即便登上了皇位,却也空有虚名,无实权可言。有些人即便成为皇帝,也会被人议论纷纷,雍正皇帝便是其中典型。在九子夺嫡中,雍正皇帝是最后的胜者,他对大清朝的忠诚和敬业有目共睹。然而,从生到死,他的继位合法性始终被质疑,时至今日,有关他的传言依然不绝于耳。

当时,雍正皇帝也深知这一问题,尽管痛苦万分,但他不愿让类似的悲剧在继任者身上重演。因此,在驾崩之前,雍正皇帝下了两道秘诏,令人叹为观止。后来的乾隆皇帝更是因此稳坐江山63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王。

雍正皇帝的形象及其神秘感 与众多电视剧中塑造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其实具备出色的帝王之才。《康熙实录》记载,雍正幼年时喜怒不定,康熙皇帝作为他的父辈,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一般人难以从外表看透他的心理,这也为他最初的神秘感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大众熟知并认可雍正性格的事件,是对年羹尧的处理。在九子夺嫡时,年羹尧在外牵制其他军队,助雍正成功上位。然而,随着年羹尧权力的扩大,雍正却列出了他的20多条罪状,最终将其处死。还有一位僧人,他是雍正的旧相识,在圆寂时被赠予国师称号。几年后,雍正却突然撤销了他的封号。

按照这样的性格和走向,在继承人的选定方面,雍正注定是变化无穷,喜怒无常的。这种不确定性,也形成了雍正皇帝独特的神秘感。因为喜怒变化太快,无人能准确把握雍正皇帝的心思,更不用说在立储的大事件上。

清朝秘密立储制度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社会在继位上就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然而,历朝历代很少有人真正遵守这一传统。尤其是清朝,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基本打破了汉族皇位嫡长子继承的传统。

例如,努尔哈赤在政权建立初期,就想要培养一位更加优秀的继承人,这似乎表明他并不打算遵循汉族的传统。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但他也没能遵守汉族的方式,甚至专门提出了继承人的评选方式。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众多族人之中选出最优秀的一个,但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关于汗位的争夺。到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康熙虽然立了太子,但受此前思维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皇位的争夺。

这一事件完全不亚于任何一次大规模的宫斗,拉帮结派,栽赃陷害,甚至动用巫术,勾结外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直接导致康熙皇帝废了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因此失效。从这时候开始,继承人的选择似乎变成了一个让皇帝为难的问题。

有了“九子夺嫡”这样的前车之鉴,康熙皇帝不敢再轻易立太子,但这一位置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江山的拥有者,又不得不进行册立。因此,手下大臣不断催促,给康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秘密立储制度”开始出现,皇帝密诏的形式也逐渐开始使用。

康熙52年,他明确指出“立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未敢轻立”,也就是说,康熙从太子被废除之后,其实一直在物色人选,只是迟迟没有公开。因此,可以推断,从康熙开始就已经有了“秘密立储”行为,尽管它并未发展成熟。

这一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代皇位传承模式的突破,也为雍正时期秘密立储制度开辟了道路。雍正皇帝虽然是争夺中的最后胜利者,但这次事件依然让他心有余悸。因此,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对立储问题依然十分慎重。

为了避免前朝类似问题的发生,雍正努力将立储制度化。因为他知道储位争夺对朝廷政局有极大的危害,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雍正明确表示“诸子尚幼,立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由此可见,雍正对继承人的选择如履薄冰。至于皇子年幼的说法,是权宜之计。毕竟当年康熙皇帝,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将二皇子立为太子,年龄根本不是问题。雍正只是担心,过早设立太子,会产生不必要的争夺,从而对朝廷造成影响。

雍正的独特方式 但有康熙皇帝的前车之鉴,如果长时间不确定太子,那么满朝文武必定疯狂上奏逼迫。这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此,皇帝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秘密选定继承人”。与康熙的举措不同,雍正为了避免日后的打扰,将自己的做法直接告诉了众人。

他表示,朝廷之上的“正大光明”牌匾乃是最高位置所在,他已经将立储之事写好,并秘密放置在“匣子”中,放在牌匾之上。各位大臣应当知晓此事,数十年也不可轻动。

从具体的过程来看,秘密立储为了保证准确无误,大都由皇帝书写两份。除了放在牌匾之后的这一份外,还有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份,藏在身边。在皇帝驾崩之后,两处的圣旨需要互相对应,达成一致后才能生效。

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防止遗诏被篡改,毕竟自己就是陷入这样的风波之中。尽管在实际上,遗诏被篡改的几率很低,但依然要确保万无一失。然而,雍正皇帝最终定好的遗诏,并不只是为了选择继承人,还有一些其他事情需要执行。

而这个特殊的存在,早在雍正去世五年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他不仅需要确定将来继承皇位之人,还要交代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并不适合让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他会召见一部分大臣,对他们阐述遗诏之中的部分内容。

最特殊的叮嘱 在遗诏中,雍正表示自己夙夜忧叹,考虑到了康熙皇帝的爱国爱民之心,必须效仿他治国理政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因此,在见到官僚徇私枉法时,不得不对他予以惩戒。但对于部分有悔改之心的人,他依然会选择原谅。

从这里来看,雍正认为自己执政过于严格,而相比于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在尺度上,且存在一些差距。不得不说,雍正皇帝对自己的认知十分到位。当年为了消除四起的流言蜚语,雍正皇帝兢兢业业,很长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之中。

他想要通过对大清朝的贡献来减轻人们对他的偏见,所以在执政初期提拔了许多人才,也提出了各方面的许多措施。但朝廷之中依然有不服气他的人存在,所以只能被迫采取较为严厉的态度,确保政策顺利执行。

更重要的是,面对朝廷中针对势力,自己要保证帝王的风范。稍微的软弱和宽容,或许都会给自己的地位带来威胁。因此,无论是执政还是事情处理,雍正皇帝都十分严格。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后继之人也是如此。

因此,他给出了这一番诏令,希望后来人学习圣祖康熙皇帝宽仁的措施。毕竟,他不会产生争议。所以,乾隆皇帝在后续继位之后,将原本雍正制定的许多政治制度全部进行了推翻。因为手段太过仓促果决,所以很多人对此不解。

毕竟早年雍正皇帝所推行的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政治上的严苛举措,避免了专权乱政的出现。地方政策的严苛执行,让清朝在康熙之后,有了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如今乾隆刚登上皇位,就对其全盘否定,难免让人费解。

但实际上,“将自己政策颠覆”的命令,并且是雍正亲口传的圣旨,虽然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既有当时听从雍正解读遗诏的部分大臣,他们手中握有较大的权力,也预料到了乾隆颠覆雍正制度可能遭遇的困境,所以协助乾隆一起稳固朝政。

就这样,乾隆皇帝用宽容的政治制度稳定了底层,用当年雍正皇帝的亲信之人稳定了朝廷,享受到了两朝皇帝带来的红利。在皇帝的位置上做了63年,后来甚至还当上太上皇。

所以说,清朝的康乾盛世局面少不了雍正皇帝的功劳。甚至可以将乾隆皇帝理解为坐享其成的帝王。如果没有康熙的稳定和雍正皇帝的先见之明,或许就没有乾隆皇帝的怡然自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从西方文献看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9-15. [2]曹世瑞.雍正继位的百年疑案[J].百科知识,2005,(14):52-54. [3]孙东旭.雍正皇帝——胤祯[J].语文天地,199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