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世界历史 >

蒋介石为何阻张学良伴行?张执意前行 只为这一目标

时间:

在1936年的岁末,一个寒冷的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亲自将蒋介石送归南京。在离别的时刻,蒋介石对张学良轻声说道:“汉卿,我看你不用送了。南京那边,恐怕有人不会轻易宽恕你,去了恐怕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

蒋介石这番话,是出于真心的关切,还是虚伪的掩饰?宋美龄在其所著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对此有所提及。她提到,张学良决定随委员长一同赴京,而蒋介石则极力反对,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有随行人员,甚至以长官的身份命令他留在军队的驻扎地。

然而,张学良为何如此坚决地要亲自送行呢?他给出的解释是,他愿意承担此次事变的全部责任;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对委员长造成伤害,也没有个人权位的野心;同时,他也希望挽回委员长的名誉和威信。

对于杨虎城等其他人的解释则是,虽然让蒋介石安全返回南京看似容易,但蒋介石虽然答应联合抗日,却拒绝签署任何文件,意味着如果蒋介石回京后反悔,他们也无法阻止。因此,张学良同行,既是为了确保蒋介石严格执行谈判协定,也是为了压制南京亲日派的嚣张气焰。

那么,蒋介石是否真心希望张学良陪伴他一同前往南京呢?恐怕在蒋介石的心中,也是矛盾重重。他的心胸狭窄,报复心强,放虎归山难免会后有后患,至于是否要杀他,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不希望张学良同行的原因之一是,蒋介石自己毫发无损地返回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如亲日派的何应钦、CC系的陈氏兄弟,以及唐生智、张继等人,都对张学良并无好感。宋美龄曾问他:“那你不怕南京有人对你不利吗,汉卿?”张学良的回答是,他的个人得失相比于委员长的名誉和收复东北的夙愿,实在是微不足道。

提到收复东北,那是东北军的故土,张学良怎能不挂念?更或者说,张学良屡次逼迫蒋介石抗日,其最真实的意图就是收复东北。

张学良决定陪同蒋介石一同赴京,在正式作出决定之前,他与周恩来有过深入的交谈。周恩来送给他两句箴言:“政治是无情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并希望他三思而行。

然而,张学良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行动匆忙,只有身边的亲信知晓。孙铭九找到周恩来告知后,周恩来急忙赶往机场,但飞机已经起飞。

张学良最终未能逃脱被清算的命运,但为何蒋介石一直将他软禁了半个世纪,而没有杀死他?张学良晚年曾透露:“实际上是夫人(宋美龄)保我,她曾对人说‘你要对那小家伙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即把你的事情公布出去’,是她救了我。”

有人认为张学良这样说并不懂政治,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宋美龄的确具备这样的能力。蒋介石当初也曾想暗杀宋庆龄,甚至杀害杨杏佛来震慑宋庆龄,但最终并没有动手,因为他收到了一封信。

当时宋美龄在美国为他筹款,宋霭龄特意给蒋介石带了一封信,信中警告蒋介石不要采取卑劣手段对付宋庆龄,并明确表示,“阿姊有什么差错,我是绝不会答应的。”

蒋介石在政治上一直倚重宋氏家族,宋美龄的话绝非空谈,所以他不得不谨慎行事。

张学良还提到了另一位女性的作用,那就是他的发妻于凤至女士。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的一些党政大员主张将张学良交军法审判,处以极刑。于凤至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给宋子文发了一封电报,内容大致如下:

其一,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的不抵抗行动,是遵照委员长电令行事,汉卿并无罪。若“中央”为某些当权者所操纵,导致汉卿遭遇不测,凤至将把存在伦敦汇丰银行保险柜中的有关“九·一八”以来,中央及钧座给汉卿和东北军的指令、函电,全部公之于众,诉诸国联,探究对日不抵抗之罪责应由谁承担?敬请钧座明察而制之。

其二,西安事变是汉卿为维护“领袖”名誉,出于抗战之热忱而进行的诤谏。蒋于12月12日亲临西安召集两军官兵及各界人士训话,因担心遭偏激分子暗算,为保护委座安全才发动所谓的兵谏。

其三,最后为维护“领袖”之威信,汉卿亲自护送钧座安返。

第二天早晨,于凤至便收到了宋美龄的回电,大意是请她放心,蒋委员长一定保证汉卿兄之安全。

由此可见,张学良之所以没有被暗害,与于凤至保存在伦敦的函电确实有一定关系。但为什么蒋介石一直不肯释放张学良呢?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担心放虎归山,引发后患; 其二,担心张学良会投奔共产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第三,担心于凤至将不抵抗日军的内幕公之于众,以张作人质,以此压制张夫人。

直到现在,这些内情仍有不少不为人知的一面。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前往美国探亲,有记者问及西安事变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他神情严肃地回应道:“我这人从来是任人褒贬,你要认识我,看我过去的历史就知道了。人家写什么我从不辩,一切毁誉由人。不但现在这样,过去也一样。”

这番话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