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十年辉煌:计划经济成就欧洲翘楚
在这个广阔的地球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即使是被称为“计划经济”的体系,亦莫能外。
当我们听到“计划经济不好”这样的说法时,其实它只是一种相对的评价。这种观点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与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进行对比后所得出的结论。
就好比,在您舒适的汽车座椅上,您可能会觉得古代的轿子过于简陋。然而,在那个时代,能够乘坐轿子的人都是社会地位显赫的,他们的尊严与自豪感无比强烈,怎会轻易地说轿子不好。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种经济体制的诞生,都是与其所处的国情紧密相连的。
苏联的国情是怎样的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仍存在封建贵族的残余势力,资本主义世界也在疯狂地阻挠其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必须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因此实行计划经济成为了苏联当时必然的选择。
计划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能够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最迫切的生产活动,例如我们国家曾经实施的“大炼钢铁”。
然而,计划经济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如不够灵活,难以准确把握社会需求,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大权掌握在人的手中,这对“人性”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一旦出现腐败、贪污、垄断、消极怠工等现象,将对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苏联为何会解体?正是因为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使得经济大权落入了少数特权阶层手中,国家机制运转不灵,经济僵化,进而导致社会矛盾重重,最终引发巨变。
正是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我国在小平同志的领导下,迅速调整思路,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同时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并非等同于计划经济,但它仍保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行业垄断现象。例如,现在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垄断了社交领域,阿里垄断了购物,滴滴垄断了出行,美团垄断了外卖。
这种“垄断”与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计划经济也是一种垄断,但主体是国家。而“资本垄断”与“国家垄断”在本质上存在巨大差异。
“资本垄断”是为资本服务的,资本的追求是利润,资本过后往往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比如共享单车行业。而“国家垄断”则是为人民服务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计划经济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终极形态,只不过需要完整地经历市场经济的全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始终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但从未放弃国家调控的“有形之手”。
苏联之所以能在建国后短短十年时间发展成欧洲强国、世界第二,除了计划经济的优势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工业基础。苏联的工业化并非从十月革命开始,早在沙俄时代就已经开始。正是因为工业化改革触及了沙俄旧贵族和金融寡头的利益,才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上台后,大力推崇工业化,原反对派基本被消灭,苏联才开启了黄金十年的发展。
一战前,沙俄在工业实力方面已经能排到世界第四、第五。其中,石油开采量、木材输出量位居世界第二,棉纺织产量位居世界第三,钢铁、矿产、水泥产量位居世界第五。苏联继承了沙俄广阔的土地,尤其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是苏联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地,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和各种资源。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是在原来沙俄提出的发展计划上进行修改后得出的方案。因此,苏联的工业并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与我国新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
其次,1929年欧美的大萧条,给了苏联弯道超车的机会。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道琼斯指数呈瀑布式下跌,民众纷纷涌进银行、证券公司抛售股票、债券,兑换现金,引发欧美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
经济萧条主要是人民的购买力不足,换句话说,没钱消费。没人消费,工业生产就会停滞,技术人员失业,资本赚不到钱,在美国国内快憋出了内伤,它就要寻找新的出路。
就在欧美国家一片哀嚎之际,红色苏联却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发现,原来社会主义并非乌托邦,也不是马克思的一厢情愿,于是,大量的热钱、技术、人才、设备纷纷投入到苏联的建设浪潮中。
关于技术: 1929年,苏联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技术援助项目已达到70多个,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机械动力、石油化工、汽车、轮船、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 1931年,苏联接受的技术援助达到124个,总价值约合8300万卢布。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要工业企业,基本上都是在欧美技术援助下建立起来的。 苏联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斯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美德两国的援助下建造的。苏联三大汽车厂也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 四大拖拉机厂部分都是美德等国援建的新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在美国近80家工厂的帮助下建成的,30年代的最大电站,第聂伯电站和其他大型电站都是依靠英国、德国和美国提供设备帮助建成的。 斯大林曾说过:“苏联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技术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剩余的也是在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技术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关于人才: 欧美的经济大萧条,让许多技术人员失业,没有了生计。恰好赶上“苏联控股集团”大招聘,而且工资翻倍,年底双薪。于是,欧美的大量技术人才纷纷涌入苏联。 据统计,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1919人,技术人员有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多了4倍和20倍。
光靠外援也不行,还得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从1929年开始,苏联派遣了2000多人到欧美国家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苏联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
关于资本: 资本无国界,但在1929年之前,美国的资本并不看好苏联。然而,大萧条之后,他们在美国无处可投,全世界只有苏联在迅速发展,于是资本开始青睐苏联。 到1933年底,苏联已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瑞典、比利时等国家累计贷款14亿卢布。 这些资本,就是苏联发展的骨血。
关于设备: 欧美大萧条,国内购买力不足,只能依靠出口。当时能承接这么大量出口的,也只有苏联了。 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械设备中,有50%出口到苏联,英国有70%出口到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值飙升到了90%。 可以说,正是1929年欧美的经济大萧条,成就了苏联的黄金10年,让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有意思的是,1933年美国共产党参加总统大选,候选人威廉福斯特虽然没有选上,却是得票最多的一次。 但是,苏联的“强”仅限于重工业和军工业,它是一个“偏科”非常严重的“学生”。 在计划经济的掌控下,苏联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重工业和军工业上。虽然看似强大,但人民排着队买不到面包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没办法,谁让他们是战斗的民族呢?吃不饱饭也得拿紧了枪。
直到现在,俄罗斯虽然经济不景气,但战斗力始终保持在线。前几天还开着核潜艇去北极玩了一把破冰上浮,把美国吓得不轻。
所以说,计划经济并非全然无益,但也并非万能。我们需要学会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比如,我国最近在推进的全面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这就是一种计划经济。在这个时候,必须进行计划,否则交给市场任意发展,资本就会露出吃人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