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伟人智慧 共筑工业辉煌——缅怀毛泽东谈四不能忘人物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叶,毛泽东在探讨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时,曾深刻地提到了四位不可忘却的历史人物。
首先,提及重工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张之洞。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张之洞跃升为洋务派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李鸿章。武汉,继上海、天津之后,亦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1890年,张之洞着手筹办汉阳铁厂,历时三年,投入巨额资金。然而,由于铁成本高昂,质量低劣,加之资金链断裂,最终不得不将铁厂转售给外资。尽管汉阳铁厂未能持续经营,但张之洞希望通过发展民用工业,实现国家富强强盛的理念,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后来的工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谈到轻工业的发展,我们不可忘记张謇。中日甲午战后,日本人在中国内地获得使用机器制造土货的许可。南通的棉花早已被日本纱厂采纳,若日本人在中国进行机械生产,无疑将对中国本土产业造成沉重打击。两江总督张之洞意识到这一点,便策划在日本人之前建立纱厂。张謇接手了创办通州纱厂的重任,也就是后来的大生纱厂。大生纱厂的建设历时五年,在资金募集上遇到了重重困难。最终,在沈燮均的大力支持下,纱厂成功投产,并在1899年实现盈利。投产后的大生纱厂,历经洋货竞争,年年盈利。从1899年至1913年,获利约540万两,成为“欧战”之前华资纱厂中唯一成功的工厂。此后,张謇还陆续开办了其他相关棉花原材料的实业,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以及解决运输问题的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天生港轮步公司等。此外,张謇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体”,因此他还投入资金创办了学校,如通州师范、女师、幼稚园、小学、中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其中纺织、农业和医校尤为著名,对我国轻工业及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位,我们谈论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旭东留学日本归来,之后出国考察化学工业。1914年,范旭东从欧洲考察归来,即着手筹办久大精盐公司。从清朝到民国,食盐产销长期由官商合营垄断,人民高价购买,却只能买到带菌盐。范旭东希望从改良盐质入手,以低价无菌盐供应民众,这是他创办精盐公司的初衷。久大盐业仅用五万元便成立了,精盐问世后,深受百姓欢迎,销量激增,十年后,股本扩大到250万元。然而,在此期间,久大盐业不断遭遇旧盐商与官僚代表的干扰,为应对不利局面,范旭东与经营盐业的同行组成了“精盐公会”,与旧盐商对抗。范旭东在民族工商业中崭露头角后,又创办了永利碱厂、硫酸氨厂,历经重重困境,填补了我国基本化学工业的空白。此外,范旭东十分注重培养科研人员,他拥有自己的研究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汇聚了国内外毕业生和留学生。解放后,该社所有仪器、资料、房屋全部献给国家,研究人员分别参与到各单位工作,继续为新中国作贡献。1945年,范旭东辞世,毛泽东题“功在中华”的横幅和“化工先进”挽词,以示哀悼,周恩来亲自前往吊唁。
最后,谈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不可忘记卢作孚。1926年6月,民生公司在重庆成立,创立人卢作孚,仅受过小学教育。在他创建民生公司时,四川正处于军阀割据时期,要开展航运,首先必须取得军阀的支持。否则,不仅航行会受到阻碍,船只也可能被扣押。为了成功运营渝合航线,卢作孚设法促成了合川、重庆两系军阀的谅解,成为两个防区交界的管理者。1929年,刘湘打败杨森后,卢作孚又出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民生公司,垄断了渝合、渝涪、渝长各线的专利权。早期的民生公司就是依靠与军阀的特殊关系,在竞争中击败同行,迅速发展壮大,从创立到1935年盈利150多万元。抗战期间,民生公司积极投身到抗日统一战线中,响应民众发起的“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中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号召,还打破了“甲级船员只能由外国人担任”的规定,在本公司船上由中国人担任甲级船员。同时,民生公司还针对外商轮船对中国普通旅客的恶劣态度,大力改善客运服务工作,使旅客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抗日洪流中,民生公司动用公司46条船,抢运了十几吨器材、物资,疏散了国民党政府人员、大批学生和各界人士,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116名船员牺牲,16只轮船被日军炸沉。
解放战争末期,民生公司发展受限,同时受到孔、宋财团的打压,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上负债累累。就在卢作孚在香港艰难求生存之际,1950年春,周恩来派人邀请他来京商谈民生公司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民生公司在新中国继续发挥作用。1950年6月,卢作孚在了解新中国政策后,毅然奔向北京,之后出任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直至195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