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古代人物 >

毛主席纪念堂:全球单位面积游客之最!

时间:

新知漫谈

毛主席纪念堂,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每年吸引着超过六百万人的瞻仰与参观。在高峰期,每日前来的人数甚至高达五万。以纪念堂的开放建筑面积为基准进行计算,平均每平方米每年接待的人数高达六百,这一数字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堪称奇迹。自1977年开放以来,已有超过2.4亿人次前来瞻仰,这一数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敬仰与怀念。

我们不禁感叹,毛主席纪念堂的单位面积瞻仰人数,不仅创造了中国的纪录,也书写了世界的奇迹。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以供后人瞻仰。一年后,纪念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式落成,主席的遗体安放其中,供世人敬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纪念堂的建立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一、伟人离世,局势动荡

关于建立纪念堂,毛泽东本人曾表示不赞同。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在20世纪50年代便在党内倡导火化遗体,不留坟墓。但为何后来却“违背”了这一建议?这要从当时的国情说起。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人民悲痛不已。在中央的格局中,也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作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承受着巨大压力,他深知自己必须小心谨慎。面对遗体处理的争议,中共中央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最终决定先对遗体进行基本的保护,以利于社会各界人士吊唁。一个月后,经华国锋提议,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并将主席的遗体安放其中。

纪念堂确定建立后,选址成为首要问题。设计工作组首先考虑的是中南海、昆明湖等幽静美丽的地方,但最终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纪念堂,因为这里正是毛主席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传遍世界的地方。1976年11月,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正式动工。

二、遗体如何保存

随着纪念堂建设的同时,主席的遗体保护计划也启动了。由于最初并未决定建设纪念堂,遗体保护只是为了各界人士的追悼活动。因此,进行遗体保护的医务人员只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以防止腐烂。

后来,中央决定长期保存主席的遗体,并安置在水晶棺中供后世瞻仰。这给医务人员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从专业角度来说,要永久保存遗体,必须在人死后两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取走内脏。然而,由于主席的遗体已经做了一般性处理,血液也早已凝固,彻底处理已不可能。

中央只得抽调各地专家,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下设国务院第九办公室,负责遗体保护工程,即“一号工程”。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遗体保护的医学工作、水晶棺制作的技术工作,以及后来的纪念堂建筑工作,都是全新的考验。

三、纪念堂建立背后的努力

1977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为毛主席纪念堂的落成举行了典礼。纪念堂主体呈正方形,坐南朝北,占地5.72公顷,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外观为两层,高33.6米。南、北大门上方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6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厅中有毛泽东的石雕像,也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

在纪念堂建造之初,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崇拜之情,决定在建筑材料上使用高规格的汉白玉。然而,开采过程充满了挑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石料,为纪念堂的建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纪念堂的意义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已成为天安门广场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性建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前来参观。虽然它是历史的产物,但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其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宏大的建筑本身,成为永远值得珍视的遗产。

参考资料: 人民网:毛主席纪念堂概况 中文期刊: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