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邓小平赞陈济棠 两年秘闻终揭晓
在1984年的金秋九月,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来自美国的华人陈树柏先生。在那次会面中,邓小平同志对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您的父亲在广东治理八年,确实留下了不少政绩。时至今日,广东的老一辈仍旧对他念念不忘。”
邓小平口中的“令尊”,即是指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陈济棠先生曾以“南天王”的称号,在广东保持半独立状态长达八年之久。然而,这位在历史上被称为“反共英雄”的人物,为何会得到邓小平如此高的评价呢?
邓小平的这一评价,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两年后的1986年9月1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陈济棠与共产党尘封百年的秘密》的文章,才揭开了陈济棠与共产党之间尘封一个世纪的秘密。
在陈济棠之前,广东的大权掌握在李济深手中。尽管李济深在政治上属于粤系,但他是广西人,与桂系的关系更为亲近。由于这种乡土关系,李济深长期以来与桂系结为同盟,相互支援,使得粤桂两省的关系紧密,即使蒋介石想从中破坏,也找不到缝隙。
为了打破粤桂联盟,外部力量无法介入,蒋介石便从内部寻找突破口,他的棋子就是陈济棠。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将亲桂系的李济深骗至南京软禁,而陈济棠则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总指挥,掌握了广东省党政军大权,登上了“南天王”的宝座,之后大败桂系。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陈济棠率军入湘作战,再次让桂系陷入困境,因此,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粤桂联盟在蒋桂战争后土崩瓦解,但正如世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一样,形势一变,敌人也有可能变为同盟。
陈济棠取代李济深独霸广东,因拥蒋反桂,获得了“南天王”的地位,但蒋介石能搞掉李济深,同样也有可能利用他人来对付陈济棠。因此,陈济棠与蒋介石实际上也是貌合神离。中原大战后期,陈济棠担心蒋介石消灭了桂系后,会回头对付自己,于是效仿前任上司李济深,重建粤桂联盟,一边消极避战,一边与桂系修复关系。
宁、粤、桂三方势力相互制衡,陈济棠稳坐“南天王”的宝座,并在1931年扩编为第一集团军,自任总司令,接管了广东海、陆、空军,总兵力达到15万,成为一方诸侯。
然而,随着红军的日益壮大和苏区的不断扩大,蒋介石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围剿”作战,陈济棠的宝座开始动摇。粤北紧邻中央苏区,陈济棠对红军有着心理阴影,他曾与南昌起义军在汤坑血战,双方互掷手榴弹,伤亡惨重。如今红军已发展到数十万人,拥有根据地,战斗力大增,这让陈济棠更加忧虑。
陈济棠内心并不愿意与红军正面冲突,因此对蒋介石的“围剿”行动并不热衷。他看出蒋介石借“围剿”红军之机,借刀杀人、兼并异己。在这种情况下,陈济棠采取的策略是“剿共与防蒋并举”,派兵参加“围剿”,但绝不远离广东,同时避免与红军过多纠缠,以防中央军乘虚袭取广东。
1932年2月,红三军团围攻赣州,蒋介石要求陈济棠派兵支援,结果损失了两个营,而蒋介石的嫡系陈诚则趁机解了赣州之围。此后,陈济棠在出击上更加谨慎,下令各部以固守为主。
1933年,蒋介石发起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兵力达到50万人,兵分三路:北路军、南路军和西路军,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阻止红一方面军南进及渡江西进,并协同北路军作战。
但在陈济棠看来,阻止红军不仅是针对红军,还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军。于是,他下令一方面摆出与红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另一方面又严令各部不得轻易出击。
四月末,国民党军攻占了苏区素有“北大门”之称的广昌,蒋介石指挥各路大军合围,但陈济棠又坐不住了。他察觉到,本次围剿北重南轻,北方集中40个师,而蒋介石则步步为营向南推进,明显要把红军压入粤境,此时红军入粤的风险已越来越大。如果十万红军入粤,那绝非粤军所能抵挡,这让陈济棠更加紧张。
于是,陈济棠邀请了过去的死对头,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共同商讨对策。白崇禧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个主意:重在一个“防”字,置重兵于边界各线,广筑工事,让红军知难而退,另找突围方向,同时最好让共产党察觉意图,彼此心照不宣而各行其是,此为上策。
陈济棠明白,白崇禧所言即是指与共产党谈判,于是他立即下令停止交战,并开始寻找与红军的直接联系。
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寻找与陈济棠的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停战协议,并建立了秘密通信联系。
1934年10月,双方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达成五项和平互助协议,但鉴于当时形势,双方协议没有正式文本,只被双方代表各自记在了笔记本上。
1986年9月13日,《大公报》发表了《陈济棠让路记》一文,此事才被公开。周恩来对协议的评价是:这对于我们红军、中央机关的突围转移,起到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