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印刷术历史 >

刘秀仁君狠举谜底 苍生血泪大儒杀因揭晓

时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汉光武帝刘秀以其宽厚仁慈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宛若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心怀慈悲,对待百姓时极少动怒施刑,对于博学多才的大儒更是尊敬有加,仿佛是崇敬学界泰斗的谦谦学子。然而,谁能料到,这位仁君竟会做出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毅然决然地斩杀了开宗立派的大儒欧阳歙。

那是东汉建武十五年,阳光洒落在长安古城的古老城墙上,却无法驱散午门前弥漫的阴霾。上千名身着素袍的学子面露焦急与哀求之色,身旁的官员们也是眉头紧锁,他们齐刷刷跪地,向皇宫方向叩首,恳请刘秀饶恕欧阳歙的性命。人群中,一位年仅17岁的热血少年,眼中含泪,高声呼喊,愿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欧阳歙的生机,那声音在街巷中回荡,直击人心。然而,皇宫内的刘秀,面对这撼天动地的求情场面,却面色冷峻,不为所动,欧阳歙的命运仿佛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拽入了黑暗深渊,死刑如期而至。

这刘秀,绝非暴君啊!唐太宗李世民曾对他赞誉有加,称赞其拨乱反正之功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南怀瑾也将他视为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大书特书的君王楷模。如此人物,怎会对欧阳歙如此决绝?

故事得从欧阳歙的身世说起,他出生于山东广饶的书香世家,家族文脉传承七代,代代皆为博士,他自幼沉浸在知识的墨香中,成长为“欧阳氏尚书学派”的掌舵人。刘秀初登大宝,天下初定,欧阳歙凭借治理原武县的卓越才能崭露头角,被一路提拔。到了汝南太守任上,他更是大展拳脚,培养出的学生如同繁星,散落朝堂各处,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声名随之如日中天,大司徒之位自然也落入囊中。

命运的转折悄然而至,刘秀听闻风声,调查发现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上竟伸出了贪婪之手,贪污数额巨大。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砸在刘秀心头。要知道,欧阳歙一直是刘秀向世人展示廉洁吏治的招牌啊!细查之下,更令人痛心,欧阳歙在丈量土地这等关乎民生国运的大事上作弊,收受的贿赂不计其数。刘秀怒发冲冠,当即下令将这位昔日重臣逮捕入狱,贪污罪名一锤定音,死刑随之而来。

欧阳歙入狱后,仿若捅了马蜂窝,他的学生们如惊弓之鸟,四处奔走。这些年轻的书生们,怀着对恩师的崇敬与不舍,联合起官员朋友们,一封封求情信如雪花般飞向皇宫;有的书生甚至剃发明志,效仿古人,以最决绝的方式向刘秀表明恩师的清白与重要;更有一位忠肝义胆的弟子,愿舍身赴死,只为保住恩师辛苦创立的学派传承之火。但刘秀心意已决,那紧闭的宫门,未曾因这些赤诚之心而开启半分,欧阳歙最终还是含恨死在狱中。

有人暗自揣测,莫不是背后有人算计,故意将欧阳歙推出来当替罪羊?如此一来,刘秀既能惩治贪污肃清吏治,又能巧妙避开“杀儒”的千古骂名。可事实真如此简单?非也!

回溯东汉建国之初,局势暗流涌动,土地问题犹如一颗深埋的炸弹。往昔岁月,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农民兄弟苦不堪言,被逼得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烽火燃遍大地。刘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深知若不解决土地问题,王朝必将重蹈覆辙。于是,“度田”政令横空出世,丈量土地、登记奴隶,只为摸清家底,还百姓公道,保国家税收。

奈何,豪强势力盘根错节,树大根深,岂是轻易能撼动的?官员们身处其间,不少人被豪强施压,或是收受了贿赂,“度田”之路荆棘丛生。刘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刻,他急需一把利刃,斩断乱象。欧阳歙,这位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官员,不幸站在了风口浪尖,成了那只被祭旗的“鸡”。

刘秀杀了欧阳歙后,并未收手,紧接着又处置了十几个郡太守。一时间,官场震动,官员们如梦初醒,“度田”大业得以稳步推进。国家税收有了保障,豪强势力被狠狠打压,百姓的日子逐渐有了盼头,盛世的曙光悄然浮现。

诚然,欧阳歙之死,让他的学派传承戛然而止,后人听闻,不免叹息。但在刘秀心中,王朝的安稳、百姓的安居、国家的富足,这些沉甸甸的责任,如同泰山压顶。为了这一切,哪怕牺牲一位大儒,哪怕背负一世骂名,他也在所不惜。毕竟,他是刘秀,那位心怀天下苍生的汉光武帝。在历史的天平上,他做出了抉择,而这抉择背后的权衡,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品味,思索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