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历史 > 世界历史 >

诗佛王维:59岁大彻大悟 8句诗传千古禅意

时间: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中央集权制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占据了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每一朝每一代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精华。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以简洁的思想阐述出深刻的道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繁荣,我国文学艺术也不断发展和创新,产生了影响更加深远的作品和文学形式。

唐朝的盛世局面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唐诗的影响力最为广泛。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诗人,都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一批古人。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唐诗的杰出代表。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称号,就能概括一个诗人的风格和一生。

在众多诗人中,王维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舒适的画面感,更重要的是,他将佛教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王维一生信仰佛教,59岁时大彻大悟,写下八句诗,这也是他“诗佛”称号的来源。

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提起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李白、杜甫等代表性人物。对于他们的诗句,我们也能信手拈来。而“王维”也是盛唐时期诗歌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山水诗方面尤为出色,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在鼎盛时期,王维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大李杜”。

和当时的许多诗人一样,王维在15岁时就来到都城长安。虽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气魄,但他也看到了都城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在诗兴大发之际,他创作了许多被争相传诵的名篇佳作,17岁就写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绝句。

四年后,王维考中进士,达到了古代文人的最高成就。从这一层面来看,他比因为“商人出身”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更优秀。进入朝廷当官后,王维拥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经典诗作频繁出现,名声也越发响亮。

因为擅长山水方面的诗作,很多人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诗,总能给人一种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画面感,沁人心脾,发人深省。李白因自身浪漫主义的情怀被称为诗仙,杜甫紧随其后被称为诗圣。

很多人以为王维的称号也会和自身诗作的特色一样,与山鸟鱼虫产生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在山水之间恣意洒脱、大放情怀的人,却被人们称之为“诗佛”。一方面,他遁入空门,不问世事;另一方面,他看尽世事繁华,纵情山水之间。这种联系究竟从何而来呢?

众所周知,王维字摩诘,而在佛教中,恰好有一部名为“维摩诘经”的经典。这种名字上的巧合,就是王维和佛教缘分的开始。实际上,王维从一出生就与佛教挂钩,这并非巧合。他的母亲本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相传,他的母亲曾跟随佛教修行30多年,即使王维出生之后也是如此。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王维跟随佛门禅师学习10年之久。因此,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山水之美,还能体会到禅性与佛性。有些山水诗,甚至蕴含着佛教的意蕴。

说王维虔诚信仰佛教也不为过。唐朝是一个拥护佛教的时代,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演化出了“禅教”。这一门派以静心打坐为修炼方式,强调静心。王维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相比于禅教门派中超然世外的潜心修炼之人,王维算是一个严重的“不安定分子”。他喜欢用佛教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通过游览山水美景来捕捉自然界中与众不同的存在,从而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作诗就是王维的“打坐”。

诗意灵感的产生是随时随地的。也就是说,王维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修身养性,实现悟道。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就充分说明了王维从不被环境所限制。在闲来无事、行走之间,他也能坐看天上的云朵,产生独特的灵感。这才是真正的“佛性”。

佛性的深化 也正是因为王维随身具备的佛性,才能将自然界的美景描绘得如此空灵静谧。而当官后生活的变故,也让王维自身的佛性有一定程度的加深。高中进士仅几个月,王维就因为受到案件牵连而被贬至偏远地区,此后十多年间一直在颠沛流离之中。

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就像是佛教之中的行脚僧,艰难困苦的考验只会让内心的禅佛之心更加坚定。王维就是这样的人,即使多年未受重用,即使内心愤愤不平,但依然希望重回朝廷的一天早日到来。直至中年时期,王维终于在张九龄的帮助下重回京城。

可惜好景不长,王维还没有大刀阔斧地施展拳脚,朝廷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先是张九龄被免职,后有李林甫和杨国忠执政,加之妻子中途去世,王维的生活遭受到巨大挫折。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身为人臣的王维因没能跟随唐玄宗入蜀避祸而被捕。

这场大规模叛乱被平定之后,王维再次被贬官。奸臣的陷害、仕途上的挫折以及叛军的折磨,让王维彻底领悟到了人生的艰难和命运无常。在拜访一位禅教之中的高人后,王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是决定退隐的开始。

在高人教导之后,王维认为,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只能选择退而独善其身。如果自己不能顺利当官为朝廷效力,那还不如告老还乡,在邻国的不为人知的地方安度晚年。

后续的诗句中也对王维的隐居生活有所体现,如“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咸”。从这里开始,王维诗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已经脱离观察,但却完全丧失了游山玩水的性质。诗句中很少出现闲情逸致的山水美景,而是孤寂苦闷的独自生活。

如果将王维晚年归隐阶段的作品进行统计,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使用的都是一些描写黄昏、落日等较为颓废的意向。同时,“空”和“无”这两个字出现频率很高,如“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等都是在体现自己的孤独。

而这种独身一人的“磨练”结合王维的佛教信仰,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王维才真正达到了佛教之中的修炼模式。“诗佛”的称号,仿佛就在此刻开始逐渐具象化。而到了五十九岁那年,一生信仰佛教的王维也终于大彻大悟。

经典的八句诗 这是王维晚年时期送给裴迪的一首诗。从两人的交际来看,他们可能是密友,友情深厚。他们曾结伴走过许多风景名胜之地,吟诗唱和,甚至还形成了专门的诗集。这首经典作品,就是王维在短暂离开长安后,为了表达对裴迪的思念之情而创作的。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然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即使不做详析,也能看出两人友谊的深厚和亲密无间。即使短暂分离,也会涌现出浓浓的相思之情,牵肠挂肚。开篇两次强调不相见,强调两人已经分别,随后就陷入了二人携手游览山水之间的往事,思念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结尾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友情绝对不是单方面的。早年安禄山叛乱,朝廷陷入危难之中,王维也被囚禁在洛阳的菩提寺中。裴迪同样想尽一切办法来探视王维,而正是这次遭遇,王维也彻底变成了“诗佛”。

因为在安史之乱后,裴迪当官的理想成为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成为别人的幕宾。而王维却被迫成为叛军政权的官僚。随着长安收复,王维变成了朝廷的钦犯,因此再也不能与裴迪见面。后者常年在蜀中,也逐渐没有了踪影。

也就是说,这一场灾难不仅断送了王维的官场生涯,也让两人的友情走到了终点。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首表达思念的作品竟然成为了两人之间最后的联系。从这以后,双方都逐渐没有了消息,成为真正的隐居者。“诗佛”的称号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了作用。

所以,这简单的八句诗,不仅是两人友谊的开始和结束,也代表着社会的变迁。王维这类诗人的存在,注定要被当时的环境所影响。友谊的丧失和“诗佛”的具象化,充满了迫不得已。

总结 唐朝诗人数不胜数,真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像王维这样,年过半百后才大彻大悟的人却很少。或许是个人自身的悟性,或许是大唐盛世之下环境的推动。总而言之,诗佛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王旗.王维:句句皆禅为“诗佛”[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4,(03):46-47. [2]王志.“诗佛”究竟如何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1):22-26. [3]孙萱智.诗佛的求索之路——王维佛教诗小考[J].青年文学家,2019,(15):72-73.